秋士无好怀,新爽却喜秋。墙头数点山,寒碧与目谋。
蝉声引苔屩,鸟路穿林陬。岩腹呀然入,绕户众绿稠。
石骨鬼斧削,竹根禅床幽。循磴踏枯藓,开轩临清流。
杂卉响笙筑,古藤蟠蛟虬。扑衣山翠湿,敛袂尘虑收。
惟叹绍兴年,题壁穷雕锼。其时南渡初,戈鋋遍中州。
萧然《人间世》,胡为《逍遥游》。曩贤岂无意,诗人工写忧。
兴感在千载,寄怀聊一丘。青草藉可坐,素醪醉即休。
径当结茅庵,佳处为我留。

【译文】

秋日的心境,不那么好,但清爽的秋意让人喜上心头。墙头数点青山,碧绿的山色与眼睛争辉。

蝉声引来苔藓,鸟道穿过树林。岩腹啊呀地进去,绕着屋子长满了绿草。

岩石如同鬼斧神工般雕琢,竹根是禅床幽静的地方。踏着枯藓石阶上山,打开窗户面对清澈的流水。

杂草丛生的声音,好像笙筑;古藤盘卷着蛟虬一样。扑满衣襟的山风使翠绿湿透,收起衣袖放下尘虑。

感叹绍兴年间,题壁雕刻得极其精巧。那时正是南渡之初,中原到处烽烟四起。

萧然《人间世》,胡为《逍遥游》。往日贤人难道没有远大志向?诗人善于抒发忧愁之情。

兴感之情千载流传,寄怀聊以一丘之居。青草可以坐卧,清酒醉后即休。

应该去结茅庵,好地方为我留下。

【赏析】

这首诗作于淳熙八年(1189年),作者在江西铅山瓢泉隐居。这首诗就是作者当时所作。

诗的前半部分写山水之美。首句“秋士无好怀”,表明诗人心情不好,但随即便被秋天的景色所吸引。接着描写了秋日里所见的自然景观,如“墙头数点山”写出了山的轮廓,“寒碧与目谋”写出了山的颜色,“寒碧”指深绿色或苍绿色,“目谋”指目光所能及之处。这些诗句描绘出一幅深秋季节,山峦叠嶂,草木凋零的景象。

第二联写鸟儿飞过树林的情景。“蝉声引苔屩”,蝉鸣声引起了诗人对苔藓的喜爱。“鸟路穿林陬”,“鸟路”指树林中的小路,诗人通过观察,发现了树林中一条通向远方的小径。这一联进一步描绘了山林中的景象。

第三联写进入岩洞的感受。“岩腹呀然入,绕户众绿稠。”岩洞深邃而幽静,四周围绕着茂密的林木,使人感到十分惬意。

第四联写诗人在岩洞中的感受。“石骨鬼斧削,竹根禅床幽。”岩石犹如鬼神雕刻而成的一样,而竹子则像僧人坐禅时所用的一样。这一联进一步描绘了岩洞中的景致。

第五联写诗人在岩洞中的感受。“循磴踏枯藓,开轩临清流。”沿着石阶走上前去,踩在干枯的水藓上;推开窗户面向清流。这一联进一步描绘了岩洞中的景致。

第六联写诗人在岩洞中的感受。“杂卉响笙筑,古藤蟠蛟虬。”各种野花发出声响像是笙筑,古老的藤条盘绕着蛟龙一样的树木。这一联进一步描绘了岩洞中的景致。

第七联写诗人在岩洞中的感受。“扑衣山翠湿,敛袂尘虑收。”诗人的衣服因为沾湿了山间的绿树而被弄脏,于是收敛起衣袖,把心思从世俗的纷扰中解脱出来。这一联进一步描绘了岩洞中的景致。

第八联写诗人在岩洞中的感受。“惟叹绍兴年,题壁穷雕锼。”只是感叹那年在绍兴的时候,题写了那么多的诗词文章,如今都成了雕琢的艺术品。这一联进一步描述了诗人对历史的记忆和感慨。

最后两联写诗人在岩洞中的感受。“其时南渡初,戈鋋遍中州。”“戈鋋”泛指武器。这里指的是南宋初年的抗金战争。诗人在这里感叹那年在绍兴的时候,国家正处于危难之中,到处都是战争的硝烟。“萧然《人间世》,胡为《逍遥游》。曩贤岂无意,诗人工写忧。”诗人感叹自己身处乱世却无法忘怀过去的美好时光。那些古代的贤人也许曾经有远大的志向,但现在却只能被迫过着流亡的生活。诗人在这里表达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对过去的怀念。

整首诗通过对山水、树林、岩洞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历史的感慨。同时,诗人也借此抒发了他对现实生活的无奈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