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为侠客,万金散尽不少惜。中岁为诗人,远之楚泽哀灵均。
归来慕隐者,脱弃浮荣如土苴。晚岁依空门,庵名落木归本根。
我来访君荒山里,留客晚餐烹菊杞。夜寒幞被拥绳床,月满空堂疑积水。
不是寻常话箭锋,生平披豁见心胸。卅年无限悲凉事,付与晨钟暮鼓中。
【注释】
少年为侠客,万金散尽不少惜。中岁为诗人,远之楚泽哀灵均:少年时期我是一位侠客,钱财花光了也不觉得可惜。中年时我成为了一位诗人,远离故乡去到楚国的野外哀痛屈原。归来慕隐者,脱弃浮荣如土苴。晚岁依空门,庵名落木归本根:晚年我归隐山林,像土一样抛弃世俗的荣华。我来访君荒山里,留客晚餐烹菊杞:我访问你在荒山里,留你过夜吃菊花和枸杞。夜寒幞被拥绳床,月满空堂疑积水:夜里寒冷裹着被子蜷缩在绳床上,月光洒满空房好像积满了水。不是寻常话箭锋,生平披豁见心胸:这不是平常谈论剑锋,平生坦诚直率展现我的心胸。卅年无限悲凉事,付与晨钟暮鼓中:三十年间经历了无数悲伤的事,寄托于晨钟暮鼓之中。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对友人徐元叹的赠别诗。全诗分三段。第一段写诗人年轻时慷慨解囊、仗义疏财;第二段写他中年时游历楚地,追怀屈原,以抒其忧国忧民之心;第三段写他晚年归隐,与友人相会并畅谈人生哲理。
首联“少年为侠客,万金散尽不少惜”,点明诗人年轻时的慷慨解囊、仗义疏财。“少年”二字表明诗人的青年时代,而“为侠客”则表明他志气豪迈,有济世安民的壮志,故能挥金如土。“散尽”二字表明他的大方,“不少惜”则表明他对金钱的看轻,这正显示了他豪侠的性格和胸怀。
颔联“中岁为诗人,远之楚泽哀灵均”写中年时的诗人。此句承接上句说,“中岁”即中年之时,“为诗人”即以诗人自居。“远之楚泽”即远离故乡,去往楚国的野外。楚国,古国名,战国时期属楚国,今湖北省江陵县北。屈原就是楚国的大夫,曾因直言劝谏而被流放至此。诗人此时已远离朝廷,身处僻壤,故怀念屈原,表示要学习他那种忧国忧民的品质:“哀灵均”,即哀悼屈原。
颈联“归来慕隐者,脱弃浮荣如土苴”写诗人归隐后的闲适生活。此两句说明诗人从仕途回到山林后的生活状态,“慕隐者”即向往隐居,“脱弃浮荣”即摆脱世俗的名利地位,“如土苴”即像泥土一样微不足道,毫无留恋之意。
尾联“晚岁依空门,庵名落木归本根”写诗人晚年皈依佛门的情景。“依空门”即依附于佛门,“庵名”指寺庙的名称,“落木归本根”即落叶归根,比喻死亡回归自然。这句说明诗人已经超脱尘世,达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悟”。
末联“我来访君荒山里,留客晚餐烹菊杞”写诗人与友相见的情形及两人的对话。此联说明诗人与友人相聚时的情景,“来”字表明诗人的到来,“访君”即拜访朋友,“荒山里”即荒凉的山中,“留客晚餐”即留客人共进晚餐。“烹菊杞”即烹饪菊花和枸杞作为晚餐的佳肴。“夜寒幞被拥绳床,月满空堂疑积水”写诗人夜晚与友相聚的情景,“夜寒”表明天气寒冷,“幞被”即裹脚的布鞋,用布做的鞋,“拥绳床”即围着绳索做成的床,“月满空堂”指月光明亮照满整个房间,“积水”即像积满的水一样明亮。“非寻常话箭锋,生平披豁见心胸”是写诗人与人交流时的态度和胸襟,“非寻常话”即不同凡俗的话语,“箭锋”指锋芒,“披豁见心胸”即敞开胸怀、坦率真诚地交谈。“三十年无限悲凉事,付与晨钟暮鼓中”总结全篇,抒发自己的感慨。此句表明诗人一生历经坎坷,所经历的许多悲伤之事都寄托在佛教寺院的晨钟暮鼓之中。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的人生感悟以及他对友情和佛家禅理的理解和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