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鸣关外绿波平,樊口潺湲水气明。
疏柳不知陶侃宅,乱鸦遥下吕蒙城。
兴亡一塔山城晚,老病扁舟水国晴。
欲上南楼啸明月,飘摇书剑愧平生。

【注释】

鸡鸣关外绿波平,樊口潺湲水气明。

疏柳不知陶侃宅,乱鸦遥下吕蒙城。兴亡一塔山城晚,老病扁舟水国晴。欲上南楼啸明月,飘摇书剑愧平生。

【赏析】
这首诗写于诗人晚年流寓江陵期间。武昌县位于长江之滨,东临武汉,西接巴陵。诗题中的“过武昌县作”即指作者在武昌作的一首诗。
首句“鸡鸣关外绿波平”,描绘了一幅黎明时分,曙光初照,大江东去,两岸青山绿意盎然的美景。这里的“关外”指的是长江之外的地方,而“绿波平”则形容了江面宁静、波澜不惊的景象。这两句不仅描绘了诗人眼中的武昌景色,也为全诗奠定了一个宁静、美丽的基调。
次句“樊口潺湲水气明”,则转向了诗人对樊口的描述。樊口是一处古老的渡口,水流潺湲,江面上的水汽弥漫,显得分外地清新。这里,诗人用“水气明”来形容江水的清澈和明亮,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
第三句“疏柳不知陶侃宅”,则是诗人对武昌历史遗迹的联想。陶侃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曾经在此地修筑了一座城池,并留下了许多故事。而这里的“疏柳”可能指的是陶侃宅附近的杨柳树,诗人通过“不知”两字,表达了自己对这些历史遗迹的无知和好奇。
第四句“乱鸦遥下吕蒙城”,则转向了诗人对吕蒙城的想象。吕蒙是中国三国时期孙权手下的一位名将,他的战绩彪炳史册。而这里的“乱鸦”则可能是指乌鸦,它们在黄昏时飞向远方,形成了一幅壮观的画面。诗人通过对这一场景的刻画,展现了自己内心的感慨和思考。
接下来的几句,诗人继续描述了自己在武昌的生活感受。第五句“兴亡一塔山城晚”,诗人感叹历史的兴衰变化,这座曾经繁华的山城如今只剩下那座古老的塔,显得格外凄凉。这里的“兴亡”二字,既指历史的变迁,也暗示了诗人自己的身世沧桑。
第六句“老病扁舟水国晴”,则表现了诗人晚年生活的艰辛。他因病而无法远行,只能在江边的小船上度过。而这里的“水国”则是指江南地区,诗人用“晴”字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最后一句“欲上南楼啸明月”,则是诗人在夜晚登上南楼,对着明月发出长啸的情景。这里的“明月”不仅是自然景观的一部分,也象征着诗人心中的那份高洁和志向。而“飘摇书剑愧平生”则表明诗人对自己一生的感慨。他曾有壮志凌云的梦想,但如今已年迈体弱,只能依靠书籍和剑来寄托自己的情怀。
这首诗通过描绘武昌县的自然风光和历史遗迹,表现了诗人晚年生活的感受和心境。他用优美的诗句和深刻的内涵,抒发了自己的情感和感慨,成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