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明城畔路,古亦号丹阳。
忽忆故乡远,为添羁思长。
秋阴沈大野,水气汩空荒。
只恐多歧误,孤舟接混茫。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题目要求及所有提示性文字,然后结合全诗内容进行分析。

枝江县:即今湖北省枝江市。上明城:指位于湖北枝江市的古县城。“古亦号丹阳”句:丹阳,春秋战国时的楚国邑名,在今湖北宜都市境内。这句说:枝江县古来就有“丹阳”之称。

忽忆故乡远,为添羁思长。“忽忆故乡远,为添羁思长。”两句写诗人在异乡思念家乡。“忽”,突然;“远”遥远,指故乡。“羁”,旅途中因事而暂住他乡。“添”,使增加。“长”,延长。“为添”,因为。两句意思是:忽然想起家乡多么遥远,因而使我增添羁旅之思更长了。

秋阴沈大野,水气汩空荒。“秋阴沈大野”,秋天阴暗笼罩着广阔的田野。“沈”,沉下。“水气汩空荒”,水汽弥漫,空无边际。这句写秋天的景色。“汩”,满溢的样子。“汩”,水流声。“空”指天空,无边无际。“荒”是旷野的意思。两句意思是:秋天的天空阴沉下来,水汽弥漫,旷野辽阔无边。

只恐多歧误,孤舟接混茫。“只恐多歧误,孤舟接混茫。”两句写诗人的迷茫之情。“多”是“很多”的意思;“歧”分岔,比喻多路;“误”,错误,迷乱的意思;“混茫”,模糊不清。两句意思是:只怕有许多岔路,我乘着一条小船,正驶向渺无人烟的茫茫大江之中。

赏析:

这是一首羁旅诗,抒写了游子在外漂泊时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首联“枝江县上明城畔路,古亦号丹阳”。开篇点出诗人所要描写的地方是枝江县。“上明城”,指明诗人的居地或所在之地。“畔路”即傍路,指近路。“丹阳”是地名,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邑名,在今湖北宜都一带。这两句交代了诗人的所在地及其名称由来。

颔联“忽忆故土远,羁情增几许”。这里用一个“忽”字,表明诗人是在偶然的一刹那想到了远方的故乡。“故土”即故乡,“羁情”,是指羁旅中产生的愁绪。诗人想到故乡,自然生出一种羁旅中的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随着时间的增长会越来越深。“长”,指时间的增长。这两句的意思是:忽然想起远方的故乡多么遥远,因此我增添了许多羁旅中的思乡之情。

颈联“秋阴沉沉大野阔,水气漫漫荒原空”。这两句写景。“秋阴沉大野”,秋季的天空阴沉下来,大地上一片苍茫。“沈”,沉下的意思。“水气漫漫荒原空”,秋日里,水汽弥散于空旷的原野上,原野上空无一物。这两句通过写景来表达诗人的愁绪。“漫漫”形容水汽弥漫的样子,也形容原野的辽阔。这两句的意思是:秋日里,天空阴沉而下,原野上一片苍茫。

尾联“只恐多歧误,孤舟接混茫”。“多”是“很多”的意思;“歧”,分岔的意思。“混茫”,模糊不清的意思。这两句写诗人的迷茫之情。“只恐”,担心,恐怕;“多歧”,多条道路,比喻多路;“误”,迷乱的意思;“接”,连接的意思;“混茫”,模糊不清的意思。这两句的意思是:只怕有许多岔路,我乘着一条小船,正驶向渺无人烟的茫茫大江之中。尾联是全诗的结笔。诗人站在船头,看着眼前的景色,思绪万千,不知该走哪一条路才好。

这首诗是写游子在外漂泊时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诗人在异乡漂泊时思念故乡,但不知该往哪个方向去才好。前四句写诗人所见之景,后四句写诗人所感之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