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仕代农,柴桑农代仕。
饥冻非不切,矫厉重违己。
食粟以养肥,食薇以养耻。
章绶亦何荣,徒取耀闾里。
学道三十年,奄冉逼暮纪。
穷达洵有命,消息随坎止。
万变了不疑,大钧吾所恃。

【解析】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逐句释义”,然后根据注释理解诗歌大意,再逐句分析诗歌的内容和形式特点。最后对诗歌进行赏析。

本诗是一首五言律诗。诗人以农奴的口吻抒写了自己从农奴到仕人的生活变迁。开头两句写农奴生活艰辛:农奴替地主种地;而作为农奴的他则要为地主服劳役,生活十分困苦。中间两句抒发内心的不平:农奴们饥饿寒冷,并非不切身,但为了生计不得不屈从。“矫厉”即指勉强振作,“重违己”指违背自己的心意。这两句写出了农奴们被迫改变身份,却仍不能摆脱贫困的境遇。后两句写农奴改换门庭后的境遇与感受。农奴们虽然穿上官服,但仍被当作下等人看待,衣食住行都不如旧日自由自在,因此感到羞耻。章绶(印信带子)也失去了往日的荣耀,徒然耀于邻里之间。这两句写出了农奴改换门庭后的无奈。后六句写农奴虽改换门庭,但仍未摆脱命运多舛的境遇,依然过着穷困的生活。这两句写出了农奴在仕途上屡受挫折,仍然未能获得成功的命运。最后两句写农奴虽未获得成功,但天命难料,人生道路也难以预料。只要顺应自然的规律,就会有所成就。这两句写出了农奴虽然屡遭挫折,但仍抱有一定的幻想和希望。全诗通过农奴的口吻,表达了农奴生活的艰辛及对前途的忧虑之情。

【答案】

译文:

东方的农民替地主耕种土地,而作为农民的我又去替地主服徭役。我饥饿寒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违背自己的意愿。

吃小米可以养肥身体,吃野菜也可以使自己有羞耻感。戴上官印也有什么荣华富贵,只是徒然让乡邻羡慕罢了。

学习道术三十年,不知不觉就到了晚年。人生的升沉确实命中注定,消息随着天地运行而定。

世事万变都不感到疑惑,大道理都在我掌握之中。

赏析:

这是一首反映封建时代农奴生活的五言律诗。全诗通过农奴的口吻,表达了农奴生活的艰辛及对前途的忧虑之情。

首联起势不凡,写农奴生活艰难。“东方”、“柴桑”表明其地位低下;“代”、“士”表明其社会地位低微。“饥冻”、“非不切”,说明他们处境悲惨,内心充满痛苦,但“矫厉重违己”。这句既表现了他们内心的矛盾,又表现出他们逆来顺受的态度。

颔联承颈联而来,写农奴的遭遇。农奴虽然穿得体面,吃得讲究,却仍被当做低等的人看待,衣食住行都不能随意安排。“章绶亦何荣”,意思是说官印有什么值得炫耀的呢?“章绶”一词,用典,典出《论语·阳货》:“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朱熹注:“章绶者,天子之章服也。”“章绶”在这里指官服。“徒取耀闾里”,意思是说只让自己在邻居面前得意而已。“闾里”,指邻居。这句写出了农奴改换门庭后的境遇与感受。

尾联写农奴虽改换门庭,但仍未摆脱命运多舛的境遇,依然过着穷困的生活。“奄冉逼暮纪”,意思是说时光迅速流逝,转眼已是年老体衰的时候了。“穷达洵有命”,意思是说人生的升沉确实命中注定,“消息随坎止”,意思是说一切都随着天地运转而变化。“坎”为“坑”,“止”为“止”。“消息随坎止”一句是说一切事物的变化都是按自然规律进行的。这四句写出了农奴虽然屡遭挫折,但仍抱有一定的幻想和希望。“万变了不疑”,意思是说万事万物都在不停地发生变化,但农奴对此已无所顾虑。“大钧吾所恃”,意思是说天地间最大的法则就是如此,我对此已无话可说了。

这首诗通过对农奴生活的描写,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农民阶层的苦难命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