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泉为双井,双亭行人息。
驳荦千岁苔,彼此无殊色。
俯临披水容,曲堤影偏直。
禅子坐无枯,隔竹日闻汲。

注释

和丰庵:即和南溪,作者友人,时在建阳。

咏:题诗于某物上。

载西禅师:名无着,号载西,建阳人。《续传灯录》卷五:“无着大师,姓吴氏,字载西,闽人。幼习儒业,晚乃弃去。游方至福州,遇天童和尚,遂参礼之。”《宋史.道学传》有载西传法之事。

双井:即佛井。相传晋安王羲之爱石崇书,尝与王献之比高下,羲之每得佳帖,就石崇处借观,甚为叹赏,因以石崇所居为金谷。后因用“金谷”指代石崇家。又因晋安王名子尚,故称“双井”。

双亭:即双井亭。亭中有两亭。

驳荦:杂陈交错貌。

千岁苔:长年累月生长的苔草。

彼此:相异也。

披水容:披衣而立于水中。

披衣,谓袒露身体,以衣覆身。

曲堤:曲折的堤岸。《汉书.沟洫志》:“穿渠引洛水及川谷下流,积集陂池,溉下泽已东,尽属于河。”颜师古注引张晏曰:“水曲折而行谓之堤。”

影偏直:影子倾斜不直。言日光斜射,影子不正。

禅子:佛教徒之称,亦泛指修行者。

枯:《释文》引作“坐”,谓盘膝而坐。

汲:汲水,汲水灌园。

赏析

这是一首题和载西禅师所作七律。全诗写景清丽,意境深远;语言简练,韵味无穷。

第一句“一泉为双井”,写佛井的景色。佛井是建阳县最有名的泉水,诗人用一泉来概括它,并把它命名为双井。佛井的泉水清澈甘甜,常年不断,所以又有“双井”之称。“双井”是佛寺中用以供人饮水的井,佛寺中的僧人每日都要到这里来打水饮用。这里既点明佛井的所在之处,又为下面描写佛寺作了铺垫。

第二句“双亭行人息”,写佛寺的景色。佛寺中有两个亭子,人们在这里休息、歇息。“行人”指过往的行人,说明佛寺的地理位置十分便利,交通方便。“行人息”则表明佛寺是一个游览胜地,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游览观光。

第三句“驳荦千岁苔”,写佛寺前的台阶上长满了千年的苔藓。“驳荦”原指山间小路纵横交错的样子,这里用来比喻佛寺前的台阶。“千岁”则表明这道台阶已经走过千年了。这两句写佛寺前的环境,既写出其古朴典雅之美,又表现出一种历史的沧桑之感。

第四句“彼此无殊色”,写佛寺内外景色的不同。佛寺内外的景色各有其特色,不能相提并论。这里的“彼此无殊色”并不是说佛寺内外景色不同,而是说它们各有各的美感。佛寺内幽静庄严,令人肃然起敬;而佛寺外则是一片绿色的田野,让人心旷神怡。

第五句“俯临披水容”,写佛寺内的情景。诗人站在佛寺内俯视着眼前的一切景象。“披水容”是形容佛寺内水波荡漾的景象。这两句写佛寺内的情景,既写出了佛寺内的优美环境,又表现出了诗人内心的感慨之情。

第六句“曲堤影偏直”,写佛寺前的曲径。“曲堤”是指曲折的小径,它穿过了佛寺前的空地,一直延伸到前方。“影偏直”则表明小径的影子斜斜地投射在地上。这两句写佛寺前的曲径,既写出了它的曲折蜿蜒,又表现了它的美丽动人。

第七句“禅子坐无枯”,写佛寺中的僧人。“禅子”指的是修行的人。“坐无枯”则表明这些僧人在禅坐时总是保持端庄端正的姿态,从不懈怠或懒散。这两句写佛寺中的僧人,既表达了他们对禅理的理解与领悟,又体现了他们的虔诚与执着。

第八句“隔竹日闻汲”,写佛寺外的生活场景。这两句写佛寺外的生活场景,既是对前一句“禅子坐无枯”的具体化,又是对后面两句“行人息”的进一步衬托。诗人通过对这一生活场景的描绘,既展示了佛寺外的自然风光,又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