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枫红半绽。甚飘零和他,旧鸥新雁。短蜡低篷,又银筝脆语,写成依黯。一段愁烟,镇迷却、白蘋芳苑。试检青衫,洗向寒江,泪痕都减。
今夜沙平水浅。恨数叠蛮山,便同天远。料得西楼照离悰,还有素蟾幽婉。萍絮生涯,翻累到、高堂心眼。只恐莼香秋浦,归来定晚。
【注释】
王碧山:宋代文学家王之道。原韵:用王之道的《三姝媚》为韵,即以“碧山”韵部押韵。
舞枫红半绽(jian):秋天的枫叶已经半红。
飘零和他(he 他)旧鸥新雁:飘零和飞走的是旧日的鸥鸟和新来的鸿雁。
短蜡低篷:短蜡烛低矮地悬挂在船蓬下,指船上的灯火。
银筝脆语:像银筝般清脆的声音。
白蘋(píng)芳苑:白苹花盛开的园林。
青衫(shān):古代文人常穿着青色的衣装。
沙平水浅:水波不兴,岸边沙滩上长满了水草。
恨数叠蛮山(mán shān):恨那重叠的山峰阻隔了去路。
西楼照离悰(qóng):西边的小楼上照着离别的情愫。
素蟾(chán)幽婉(wǎn):月亮清亮而温柔。
萍絮生涯:浮萍般的漂泊生活。
高堂心眼:高堂的窗户里映入心房的景象。
只恐莼(chún)香秋浦(pǔ):只怕莼菜的清香弥漫在秋天的水滨。
【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王之道的名作,写词人对故国山川的思念之情。全词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情感真切,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首句点明时间、地点及季节。“舞枫红半绽”,描绘出秋色满园、落英缤纷的景象,生动地表现了词人的所见所感,同时也暗示了词人此时内心的孤独与寂寥。
次句运用比喻手法,形象地刻画了飘零和飞走的旧鸥和新雁,表达了词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之情。这里的“他”字,既指旧鸥新雁,也暗指自己远离故土、流离失所的境况。
第三句通过描绘短蜡烛与银筝的声响,营造出一个寂静而又略带哀伤的氛围,进一步衬托出词人内心的情感波动。“写成依黯”一句,则巧妙地运用拟人手法,将蜡烛、银筝等物化为有情感的生灵,仿佛在诉说着词人心中的愁绪与哀怨。
词人通过描绘一段愁烟,进一步渲染了内心的孤寂与无助。“镇迷却、白蘋芳苑”,则表达了词人在面对美景时的迷茫与困惑,也透露出词人在内心深处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与渴望。
第四句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词人对家乡山川的思念之情。“试检青衫,洗向寒江,泪痕都减”,则巧妙地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将青衫赋予生命,让它能够感受到寒冷江水的洗涤,从而减轻了词人心中的忧愁与伤感。同时,这也反映了词人对于家乡山川的深深眷恋以及难以割舍的情感纽带。
第五句通过描绘夜晚的景色,表达了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然而,“恨数叠蛮山,便同天远”一句,则揭示了词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一方面,他渴望回到故乡;另一方面,他又担忧路途遥远、难以跨越。这种矛盾的心情使得词人的内心充满了痛苦与煎熬。
第六句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将西楼上的月光赋予了生命,它照亮了离别的情愫。这既是对西楼的描绘,也是词人内心情感的流露。在这里,月光成为了连接词人和故土之间的桥梁,使得词人得以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
第七句则通过描绘素月与幽婉的月光,表达了词人对于自然美景的喜爱与欣赏。然而,“萍絮生涯,翻累到、高堂心眼”一句则揭示了词人的无奈与辛酸。他无法摆脱漂泊的生活困境,只能让心灵寄托于自然的美景之中。这种无奈的情感使得词人的内心充满了悲凉与凄凉。
最后一句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词人对于归乡的期望与憧憬。然而,“只恐莼香秋浦,归来定晚”一句则揭示了词人心中的矛盾与纠结。他害怕莼菜的清香弥漫在秋天的水滨,而担心回家的时间太过迟延。这种矛盾的心情使得词人的内心充满了忧虑与不安。
这首词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与内心的抒发,展现了词人对于家乡山川的深深眷恋以及难以割舍的情感纽带。同时,它也反映了词人在面对现实困境时所表现出的痛苦、挣扎与无奈的情感状态。整首词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情感真挚,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