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马函关,看古帝王州无恙。问何处旗亭睹酒,双鬟曾唱。紫塞三千杨柳路,黄河一半桃花浪。更西风、驴背古长安,增惆怅。
金鉴录,怀贤相。玉关曲,思名将。记几番搔首,定军山上。割据风云王霸气,河山面目英雄样。听大江、流尽古今秋,声悲壮。
【解析】
这是一首追忆昔游之作,作者在追忆中抒发了对故国的思念之情。首句写凭高远望,古帝王州依然存在。第二句写登临所见:何处旗亭,酒家女子还在唱着旧日的歌曲。第三四句写黄河、长安的变迁,西风、驴背等,都增添了惆怅之感。“紫塞三千杨柳路”,指函谷关一带;“黄河一半桃花浪”,指黄河两岸的风光景色。五六两句,点出“金鉴录”、“玉关曲”等典故,并暗含“怀贤相”、“思名将”之情,为下文作铺垫。“几番搔首”是虚写,“定军山上”是实写。“割据风云王霸气”,“河山面目英雄样”,都是写三国魏晋之际的政治局势。“金鉴”,典出《三国志·蜀书·姜维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方镇年表》:建安二十四年(219),诸葛亮卒于五丈原,遗表后主:“臣若不幸,而奉陛下以未捷之路,奉先帝之殊遇,仰观天意,俯察人事,覆同古今,横览四方,皆言‘蜀汉国小而备兵,人少而智广,地狭而民劳,可终亦可见,不可久可待也’。惟贤丞相明图日月之数,察阴阳之表,修内政而外事节矣。”又据《襄阳记》载,刘禅曾问邓张二将军:“君等以为曹公何如刘备?”张翼曰:“比让公瑾(孙瑜)。”孔明曰:“让凤雏(庞统)。”(《资治通鉴》卷六十六)“金鉴”即指南朝梁武帝时,陈霸先废杀东昏侯萧宝卷之事。“玉关曲”,见《乐府诗集》所引李陵诗:“单于面缚归至尊,玉关重入旋师奏。”“玉关”是玉门关的代称。《乐府诗集》卷八一还收录了李陵《歌》:“吾使武都担承恩,去时百馀里,树木何青青?离家被陇水,别向伊阳征。”这几句诗,既是实写,也是诗人想象之词。“听大江、流尽古今秋,声悲壮”,是说大江的水流,已将过去和现在的一切历史都流尽了,只剩下那悲壮的声音。这悲壮之声,就是诗人内心悲凉的叹息。
【赏析】
此为追念故国之游,抒发故国之思。开头两句写登上函谷关远望的情景——古帝王州依然如此。“古帝王州”,即洛阳地区,因汉献帝曾在这里建都立业而得名。“无恙”,谓平安无事。“无恙”二字,表达了诗人对洛阳一带平安无事的欣慰心情。以下三句写登临所见:何处旗亭,酒家女子还在唱着旧日的歌曲;紫塞三千杨柳路,黄河一半桃花浪。这里既点出了“金鉴录”中的“旗亭”,又暗含了“怀贤相”之意,同时也为下文作了铺垫。“更西风、驴背古长安,增惆怅”。这一句是全篇的关键所在。它概括了诗人此次行程的经过:由长安出发,经函谷关,向西行,至秦州(今甘肃天水)西行,到敦煌西行,然后北渡黄河,回到长安。这一行程,正是当年曹操从长安出发西征的路线。“驴背古长安”,指骑驴行进在长安古道上的情景。“增惆怅”,是说由于西风萧瑟,再加上路途遥远,一路的艰辛,使得诗人更加感到惆怅。
下片转入议论。“金鉴录,怀贤相。玉关曲,思名将”二句紧接上文,由感慨转为抒怀。“金鉴”即指《汉书·循吏传》所载:汉武帝时,汲黯任东海太守时,“其治务在无为而已,弘缓不苛,以欲饵民,官自丞、尉、三老、啬夫皆不得任吏用,郡中莫有冤者。迁丞相史,上书谏阻开朔方以罢弊中国,武帝怒而削其秩”(《汉书·汲黯传》)。“玉关曲”,指《乐府诗集·横吹十八拍》所载:李陵与苏武共执弓矢以追射单于,苏武云:“单于面缚归至尊,玉关重入旋师奏。”所谓“玉关”,即是玉门关的代称。“玉关曲”,既是指历史上的某一段故事,又是诗人想象之词。“怀贤相”一句,即指怀古之情。“思名将”一句,则是说怀念那些身负重任、驰骋疆场的英雄好汉。“定军山上”句,即指东汉末年曹操驻军潼关,与马超作战的事。《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曹操与马超战于潼关,曹操失利而退。“割据风云王霸气”,指魏晋之间政治形势的复杂多变。“河山面目英雄样”,指当时天下英雄豪杰如群星闪耀,英姿焕发。“听大江、流尽古今秋”,即指听到长江水声,仿佛已经流尽了古今的兴衰盛败。这四句是全篇的重点部分,也是诗人情感的核心所在。它既是对历史的回顾,又是对现实的思考和感叹;既有对往事的追忆,又有对现实的认识和思考;既有对过去的留恋,又有对未来的忧虑。总之,这是一首融情于景的咏史诗。
这首七绝写得颇有特色。其一,全诗押平声韵,但并不呆板;其二,中间两联对仗工整,而又错落有致;其三,中间两联虽为叙事,却又似有所感;最后一句虽然只是直抒胸臆,却显得自然流畅,毫无矫揉造作之感。这种艺术手法是很值得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