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连衡宇,秋高见远山。
斜阳明一半,烟树断中间。
国破家何在,年深客未还。
紫芝如可采,一为问商颜。

秋郊杂咏

野外连衡宇,秋高见远山。
斜阳半边天,烟树断中间。
国破家何在,年深客未还。
紫芝如可采,一为问商颜。

注释

  1. 野外连衡宇:指在郊外连着的几户人家。
  2. 秋高见远山:秋天的天空很晴朗,远处的山也清晰可见。
  3. 斜阳半边天:夕阳斜照在天空的一半。
  4. 烟树断中间:树影在夕阳的映照下,仿佛被烟雾笼罩,显得模糊不清。
  5. 国破家何在:国家已经破败,自己的家也不知去向。
  6. 年深客未还:时间已久,游子还未回来。
  7. 紫芝如可采:如果能够采集到紫芝草。
  8. 商颜:古代传说中的仙人名,这里可能是指商山四皓中的某一位。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秋傍晚的画面,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家国和个人境遇的深深感慨。

首句“野外连衡宇”点明了地点是在郊外,而“秋高见远山”则通过“秋高”二字,暗示了时间的紧迫与环境的萧瑟,同时“远山”也增添了画面的深远感。这种景象常常让人联想到历史的沧桑、国家的兴衰,以及个人命运的浮沉。

次句“斜阳半边天”进一步营造了一种静谧而又稍带哀愁的氛围。在这里,“斜阳”不仅仅是自然景观的一部分,更是一种象征,它代表着落日余晖、生命的无常,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落寞与孤独。而“烟树断中间”则通过烟雾和树木的模糊形象,传达了一种无法触及、难以把握的感觉,如同诗人对于未来和希望的迷茫与无力。

末两句“国破家何在,年深客未还”则是全诗的情感高潮。这两句直接表达了诗人的无奈与绝望:“国破家何在”是对国家破碎、家园无存的悲痛;“年深客未还”则反映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岁月的流逝。这两个问题看似简单,却蕴含了诗人对于国家、民族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

最后两句“紫芝如可采,一为问商颜”则转向了诗人的自我安慰与寄托。在这里,“紫芝”象征着美好的愿望和追求,而“一为问商颜”则透露出诗人想要寻找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持,以期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继续前行。这里的“商颜”,可能是指古代传说中的神仙商山四皓之一,也可能是指诗人自比的高人隐士。通过这样的表达,诗人不仅展现了自己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也体现了一种超脱尘世、寄情山水的人生态度。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精细描摹和深情抒发,成功地传达了诗人对于国家、家国的忧虑与个人命运的思考,同时也展示了诗人在困境中寻求心灵慰藉的勇气和智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