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目与口鼻,不思何录录。
苟能得其养,心亦即快足。
四者彼何知,惟心实有欲。
所以养心者,必先此四族。
愚奢厚自奉,反以滋垢黩。
一鸟能遗音,岂必奏丝竹。
一花可慰眼,岂必陈绮縠。
诵诗味芬芳,闻香气清淑。
领略信靡穷,我亦能我慉。

【注】

病起漫书其一:病后闲散写下的诗。

耳目与口鼻,不思何录录:耳目和口鼻是人体感官,如果不去思考它们,就会无所事事。

苟能得其养,心亦即快足:只要得到这些感官的滋养,内心也会感到快乐满足。

四者彼何知,惟心实有欲:这四种感官他们并不了解什么,只有心灵是有欲望的。

所以养心者,必先此四族:所以修养心灵,必须首先照顾好这四种感官。

愚奢厚自奉,反以滋垢黩:愚昧的人只知道享乐自己,反而使心灵受到污垢污染。

一鸟能遗音,岂必奏丝竹:一只鸟儿能留下美妙的声音,难道一定要弹奏丝竹乐器吗?

一花可慰眼,岂必陈绮縠:一朵花儿可以安慰眼睛,难道一定要穿华丽的衣服吗?

诵诗味芬芳,闻香气清淑:诵读诗歌时,能感受到芳香的气息,听到清脆悦耳的音乐。

领略信靡穷,我亦能我慉:领略无穷无尽的美好,我也能够保持内心的宁静。

【赏析】

这首七古写于唐玄宗天宝年间,当时诗人因得罪权贵被贬到江陵(今属湖北)司马,过着“病起漫书”的生活。这首诗反映了他在贬谪途中的思想变化。

诗的前六句,从“耳目与口鼻”说起。作者认为,耳目、口鼻等感官本无所知,只是人们为了生活需要而加以利用罢了。如果不用心思去考虑它,那么这些感官也就无所作为了。这里,作者强调了“用”的作用,即通过感官去认识世界、认识生活。

诗的后六句转向对人的内心世界的探讨。作者指出,人们之所以要不断地用感官去了解世界,是为了使自己的心灵获得某种满足。这种满足,就是作者所说的“心亦即快足”。“苟能得其养”,就是说,只要满足了感官的需要,心灵就能得到真正的满足。但这种满足是短暂的,因为感官本身是无止境地追求刺激的;同时,过度地追求也会产生不良后果,如“愚奢厚自奉”,最终会遭到报应,受到心灵的谴责。

最后两句,诗人由人及己:“一鸟能遗音,岂必奏丝竹;一花可慰眼,岂必陈绮縠。”这里,诗人把人的行为与自然界的物事相比拟,认为自然界中的某些事物虽然微不足道,却能唤起人们的美感,使人心情愉悦,从而产生一种精神上的享受。这种享受是无需任何代价的,是一种心灵的自由自在状态。

全诗以“耳目与口鼻”开头,然后转而论述人的内心世界,最后又回到人与物的关系上来。在形式上,前后呼应,结构完整;在内容上,既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情感,又体现了他的审美情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