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诗人方朔是何景明。
何景明(1483年—1521年),字仲默,号大复山人、白坡等,又号称大复山人,出生于河南信阳浉河区,是明弘治十五年的进士,官至陕西提学副使。他与李梦阳并称为文坛领袖,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被时人誉为“何李”。
明代诗人方朔是何景明。
何景明(1483年—1521年),字仲默,号大复山人、白坡等,又号称大复山人,出生于河南信阳浉河区,是明弘治十五年的进士,官至陕西提学副使。他与李梦阳并称为文坛领袖,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被时人誉为“何李”。
《登陶然亭与陈雪香参军话旧》是明代诗人方朔的一首古诗,诗中描绘了两人在秋日登高时的别情和壮志。下面是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及赏析: 1. 连年都不讲登高,深喜危亭架构牢: - 连年都不讲登高:指的是连续多年没有谈论过登高之事,可能是指长时间未有机会或心境未到。 - 深喜危亭架构牢:对高耸稳固的建筑(可能是亭子)表示极大的喜爱。 2. 万里秋光生紫色,两人别思比寒涛: - 万里秋光生紫色
【解析】 本首诗的注释要结合全诗内容进行理解。“为雨为云事渺然,尚馀芳韵在诗篇”意思是说,我像雨和云一样,行云布雨,但结果渺茫难测,但我的诗却有如芳香的韵味留在诗篇中;“步虚仙队嫌狂逸,小谪人间十九年”意思是说我虽然像神仙一样,但却被贬谪到人间已经十九年了。 【答案】 译文见上题。 赏析见上题
明代诗人方朔是何景明。 何景明(1483年—1521年),字仲默,号大复山人、白坡等,又号称大复山人,出生于河南信阳浉河区,是明弘治十五年的进士,官至陕西提学副使。他与李梦阳并称为文坛领袖,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被时人誉为“何李”
杨达是唐代诗人,以其独特的情感表达和艺术成就著称。以下是对这位诗人的详细介绍: 1. 生平简介 - 基本信息:杨达,字不详,唐代著名诗人之一。他生于唐朝,具体时间不详,但活动于唐代中晚期。 - 文学成就:杨达不仅在诗歌创作上颇有建树,还可能在其他文学领域有所涉猎。他的生平事迹,虽无详细记载,但他的诗作却在历史上留有影响。 2. 作品风格 - 诗歌特色:杨达的诗歌以深情而细腻见长
赵抟是一位唐代的诗人,字承佑,生于806年,约卒于853年。 赵抟的生平经历了从早年四处游历,到大和七年预省试进士下第,再到长期居住在长安的经历。他不仅在文学创作上有所建树,还曾出入豪门以干功名,展现了其不屈不挠的精神。尽管他的生平事迹较为有限,但留下的《赵抟歌诗》二卷仍为研究唐代诗歌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明代诗人方朔是何景明。 何景明(1483年—1521年),字仲默,号大复山人、白坡等,又号称大复山人,出生于河南信阳浉河区,是明弘治十五年的进士,官至陕西提学副使。他与李梦阳并称为文坛领袖,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被时人誉为“何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