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春未暮,偕乐及同群。
绿变榆槐火,青归竹木云。
小儿循造化,野马入氤氛。
谁念绵山上,千秋义士坟。
清明一首
清明节时春未老,与友同乐共欢欣。
绿变榆槐生新火,青归竹木染晴云。
小儿循法守天理,野马入景入氤氲。
谁念绵山上古墓,千秋英烈永传名。
注释
- 清明节: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在每年公历4月5日前后。此时天气转暖,万物复苏,人们会举行各种活动来纪念祖先和祭扫墓地。
- 偕乐及同群:与朋友一同享受快乐的时光。
- 绿变:描述春天的景象,绿色逐渐变化,生机盎然。
- 榆槐火:指榆树和槐树燃烧的新火,寓意新的开始。
- 青归:指竹子和木材的颜色回归,象征着自然的生长和恢复。
- 小儿:这里可能指的是小孩子,他们的天真无邪和对自然的敬畏。
- 循法:遵循自然规律。
- 天理:宇宙的法则和道理。
- 野马:形容景象的生动活泼,如野马般奔腾。
- 氤氲:形容气氛或景象的神秘和朦胧。
- 绵山:位于山西省,是中国五岳之一,以道教文化著称。
- 千秋义士坟:形容那些为了正义而牺牲的人,他们的名字和事迹将永远被记住。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清明节期间所作,通过对春天、自然景观和社会现象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生命、自然和道德价值的深刻认识和感慨。诗中的“小儿循造化”一句,表现了儿童对自然世界的纯真好奇和敬畏之情;而“野马入氤氲”则描绘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充满了活力和希望。整首诗语言简洁明了,意境深远,通过自然景物的变化,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社会道德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