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龙山控小淩川,朔气凝寒欲暮天。
设险重关勤远戍,戒严三卫想当年。
华风渐被通蕃汉,文教流传孰后先。
总为太平安土乐,人家多半是屯田。
【注释】
- 塞上吟二首:这是一首咏怀边关的作品。
- 九龙山控小凌川:九龙山位于今宁夏银川市西,与西夏的都城兴庆府隔黄河相望。这里地势险要,是西夏王朝边防重地。
- 朔气凝寒欲暮天:朔气,北方寒冷的气流。凝寒,凝结成冷气。欲暮天,即将黄昏。
- 设险重关勤远戍:设险,指在重要处所设置关隘。勤远戍,勤于守卫边疆。
- 戒严三卫想当年:戒严,指军队戒备森严。三卫,即“大蕃”“中番”“小番”。当年,指从前。
- 华风渐被通蕃汉:华风,中原文化。通蕃汉,指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相互通婚、交流。
- 文教流传孰后先:文教,指文化教育。孰后先,谁先谁后。
- 总为太平安土乐:总,概括。太平安,国家安定。土乐,指边塞地区的音乐。
- 人家多半是屯田:人家,指普通百姓。屯田,指在边疆地区进行农业生产,以供军队食粮。
【译文】
九龙山高耸入云,控制着小凌川这个险要的地方,北风吹来寒冷刺骨,天色将晚。
设立险关,加强防御,勤于守卫边疆,警戒森严,想到当年的军队戒备如常。
中原文化的风俗逐渐传播到边疆,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总结来说,国家安定,人民快乐,是因为边塞地区的文化教育传承有序。
百姓大多从事屯田,以支持军队的需要。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边塞景象的描绘以及对边塞生活的反映,表达了作者对国家稳定、民族和谐的深切期望。诗中的“九龙山”不仅象征着边塞的自然风光,也暗示了国家的地理优势和战略地位。通过描写边境的严寒气候和军事防御设施的坚固,诗人展现了一种对国家安全的深深忧虑和坚定信念。
诗中也体现了对民族团结和文化交融的赞美。中原文化与边疆文化的交流互动,不仅是文化的融合,更是民族融合的象征。诗人希望这种文化的融合能够促进民族团结,共同维护国家的安定和繁荣。
诗中对百姓生活的描述,特别是对屯田活动的描写,反映了边疆政策对民众生活的积极影响。通过这样的描述,诗人传达了对民众生活改善的期望,也强调了国家稳定和繁荣的基础在于民生的保障和国家的富强。
这首诗不仅仅是对边塞自然风光和军事防御的描写,更是一种对国家安定、民族和谐与民生幸福的深刻思考和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