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说上流江水恶,无数行舟波中落。
到眼惊看骇浪奔,恍忽鲸吞与鼍作。
连朝况遇打头风,雪浪如山噤舵工。
长樯铁鹿沙滩驻,后榜前艘语不通。
忽来猛雨如飞砮,疑有斗蛟空际舞。
不辨风声与水声,但讶前峰拔老树。
有时雨止总风狂,鹢首滔滔接混茫。
似忌客行贪利涉,天公作意阻归航。
五夜洪涛堆裹宿,雨著箬篷纷渗漉。
频移卧具不成眠,差幸停船无倾覆。
石尤小缓辑能移,遥见堤边农妇悲。
群说圩田秧再插,今番水涨又无涯。
【译文】
听说上游江水恶,无数行舟被浪打。 到眼前惊骇地看到,大浪滔天,鲸鱼吞象。 连日来又遇大风,风如山立,船工紧闭舵门。 铁锚在沙滩上停着,后帆的船只与前帆无法沟通。 忽然暴雨如箭,怀疑有蛟龙在空中舞动。 不辨是风声还是水声,只感到峰巅拔起老树。 有时雨止风狂,鹢首翻腾接混茫。 似嫌客船贪利涉险,天公作意阻归航。 五夜洪涛裹住宿,雨淋箬篷纷渗漉。 频频移动卧具不成眠,幸而船停无倾覆。 石尤县的小舟缓移,能将人移向堤边。 看见农妇悲泣,群说圩田秧再插,今番水涨又无涯。
【赏析】
这首诗写于宋绍圣元年(1094)。作者时年53岁,时任朝奉郎直秘阁、提举杭州洞霄宫。此诗记其赴任途中遇阻,留滞杭城的经历。诗中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狂风巨浪和暴风雨的凶猛,生动传神地表现了诗人在逆境中的感慨之情。全诗语言质朴自然,形象鲜明逼真,极富生活情趣。
开头两句:“闻说上流江水恶,无数行舟波中落。”诗人从听说开始,交代了此次出使的缘由。“闻说上流江水恶”一句,既点明此行是奉命出使,也暗示这次出使凶多吉少。接着用一长句:“无数行舟波中落”,把出使任务的艰巨,以及自己面对的困难形势,都作了淋漓尽致的揭示。
第三四句:“到眼惊看骇浪奔,恍忽鲸吞与鼍作。”“到眼”一词,把出使官员在船上远望所见之景写得活灵活现,十分传神。“鲸吞”和“鼍作”两个比喻,把汹涌澎湃的波浪形容得极为生动。这两句诗通过夸张的笔法,写出了江水的凶猛和出使官船在风浪中摇摇晃晃的情景。
五六句:“连朝况遇打头风,雪浪如山噤舵工。”这里,诗人进一步渲染江水之恶,为下文写险情作了铺垫。“打头风”、“雪浪如山”等词语,把恶劣的江水写得更加具体。“噤舵工”三字,更是把出使官船在恶劣天气中的惊险情景描写得惟妙惟肖。
七八句:“长樯铁鹿沙滩驻,后榜前艘语不通。”诗人由近及远,写出了出使官船在江水中行进的情况。“铁鹿”即铁锚。“沙滩驻”三字,说明船只已靠岸。“后榜前艘语不通”一句,既写出了当时出使官船之间的相互联系十分困难,也表现出出使官船处境艰难之状。
九十句:“忽来猛雨如飞砮,疑有斗蛟空际舞。”这两句诗是全诗中最精彩的诗句,它不仅写出了大雨来得突然,而且写出了雨势之大、之急和江水之急的特点。“斗蛟”二字,既写出了暴雨的凶猛,也写出了江面水势的急骤。“空际舞”三字,则把雨势之猛烈表现得淋漓尽致。
十一二句:“不辨风声与水声,但讶前峰拔老树。”这是对风雨交加景象的再现,也是对前面所写风雨的进一步渲染。这两句诗通过对风声、雨声的不同感受,突出了风雨之猛烈和江水之急。同时,诗人还通过“拔老树”这一意象的运用,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惊恐和不安。
十三四句:“有时雨止总风狂,鹢首滔滔接混茫。”“鹢首”即鹢首舟,是古代的一种小舟。“滔滔接混茫”是说雨过之后,江水仍然浩渺无边。这两个短语既表现了雨止风狂之状,也表现了江水浩渺之貌。
十五六句:“似忌客行贪利涉,天公作意阻归航。”这两句诗是诗人对此次出使结果的总结。“似忌”二字,表明出使官船此次行动并非出于本意,而是在天公有意阻挡下才被迫滞留的;“作意阻归航”三字,则说明出使官船此次行动完全失败。诗人在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天公写得仿佛是一个具有意志的主宰者。
最后四句:“五夜洪涛堆裹宿,雨著箬篷纷渗漉。”“五夜”是说滞留的时间很长,“洪涛”指江水泛滥之状。“堆裹宿”三字,既写出了江水之汹涌,又写出了出使官船被水围困的境况。“雨著箬篷纷渗漉”,既写出了雨水之多,又写出了雨水之稠密。这两个短语,一方面表现了诗人对此次经历的感慨之情;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时出使官船所处的艰苦环境。
这首诗是一首记事诗,记叙了诗人在杭州滞留五夜的经历,表达了作者对朝廷政治腐败和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忧愤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