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行昨出庐山西,藤竹苍苍阴虎溪。东林钟声晚出寺,高崖木叶秋平溪。
白云万叠倏然合,窈眇回听清猿啼。洪州三月忆惝惚,径驾归艇轻于翳。
宫亭湖东日初出,岚彩欲见一片青。烟迷沧州淼漭万余里,岩风忽落闻天鸡。
屏风叠开张,浸入颇黎。沧海贯石梁,白日挂丹梯。
松杉上接瀑布落,藤萝下拂云光低。须臾湖波兴,日晦风凄凄。
香炉峰,摇曳同菰稗。舟行望远势还出,矫如踏云浮动之苍霓。
山摇海荡不知处,想见枕石醉卧人如泥。晚泊湖心照南斗,仰视正与石门齐。
莫言灵境近咫尺,帆樯倏过难攀跻。将游天地之一气,庐山从我到处如提携。
【注释】
- 望:眺望,遥看。庐山:山名,在今江西星子县西南,因山多云雾而得名“匡庐”。西林寺:山中寺庙。
- 藤竹苍苍阴虎溪:指西林寺周围长满了青藤和竹子,它们郁郁葱葱地遮蔽了虎溪。
- 东林钟声晚出寺:指的是傍晚时分,从东林寺传来的钟声。
- 高崖木叶秋平溪:指高高的悬崖上,秋天的树叶在溪水中轻轻摇曳。
- 倏然合:突然合拢。
- 窈眇回听清猿啼:形容声音细微、难以分辨,只能隐约听到远处传来的猿猴叫声。
- 洪州三月忆惝惚:回忆起洪州的春天,景色朦胧如梦。
- 径驾归艇轻于翳:意思是说驾驶着小船轻快地归来,比被云雾笼罩时更加轻松自在。
- 宫亭湖东日初出:指在宫亭湖东边,太阳刚刚升起。
- 岚彩欲见一片青:形容早晨的景色如同一幅淡雅的水墨画。
- 烟迷沧州淼漭万余里:指烟雾弥漫的沧州,仿佛有万水千山之隔。
- 岩风忽落闻天鸡:忽然间听到了远处传来的天鸡报晓的声音。
- 屏风叠开张,浸入颇黎:屏风层层展开,仿佛进入了一个清凉的世界。
- 沧海贯石梁,白日挂丹梯:海水穿过石桥,阳光照在高高的石梯上。
- 松杉上接瀑布落,藤萝下拂云光低:松树、杉树与瀑布相接,藤萝垂下,云影映衬得景色更加幽静。
- 须臾湖波兴,日晦风凄凄:不久后,湖面上波涛兴起,天色昏暗,风吹得凄凉。
- 香炉峰,摇曳同菰稗:香炉峰在摇曳,就像菰草稗草一样随风摆动。
- 舟行望远势还出,矫如踏云浮动之苍霓:乘船行进,可以远远看到山峰的轮廓,如同踏着云朵在空中浮动的苍龙。
- 山摇海荡不知处,想见枕石醉卧人如泥:山摇地动,大海翻滚,不知道究竟到了何处。想象中,那些躺在石头上醉眠的人好像泥土一般柔软。
- 晚泊湖心照南斗,仰视正与石门齐:傍晚时分,我在湖心停船,仰望天空,正好与石门相对。
- 莫言灵境近咫尺,帆樯倏过难攀跻:不要说那仙境离你很近,我扬帆而去,你也难以追随我的步伐。
- 将游天地之一气,庐山从我到处如提携:我将漫游于天地之间的一气流之中,庐山的每一处都像是我手牵着手。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庐山风光的长篇歌行体诗歌。诗人以游历庐山为线索,描绘了自己登高远眺、欣赏自然美景的情景。全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无尽的遐想。
第一句“望庐山”交代了本诗的写作背景和主题内容。诗人在游览过程中,登临了庐山西林寺附近的虎溪、东林寺等地。这里的景色如诗如画,让人流连忘返。诗人用简练的语言描绘了这些地方的自然风貌,展现了庐山的美丽景色。
第二句“藤竹苍苍阴虎溪”,诗人进一步描绘了庐山的自然环境。藤竹郁郁葱葱,遮蔽了虎溪的水流,使溪水显得更加清澈。这句诗不仅描绘了庐山的环境特点,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喜爱之情。
第三句“东林钟声晚出寺”,诗人又转向了东林寺的场景。傍晚时分,钟声悠扬响起,给人一种宁静而祥和的感觉。这两句诗通过描绘庐山的不同场景,展示了庐山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第四句“高崖木叶秋平溪”,诗人继续描绘庐山的景致。高高的悬崖上,秋天的树叶在溪水中轻轻摇曳,形成一幅美丽的画面。这句诗通过对树叶和溪水的描绘,展现了秋天的韵味和大自然的和谐之美。
第五句“白云万叠倏然合”,诗人进一步描绘了庐山的变幻莫测。白云层层叠叠,突然之间合拢在一起,给人一种神秘而迷人的感觉。这句诗不仅展示了庐山的壮丽景色,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界变幻无常的感叹之情。
第六句“窈眇回听清猿啼”,诗人又回到了庐山的声音之美。清冽的猿啼声在山间回响,给寂静的山林带来了生机与活力。这句诗通过对猿啼声的描绘,展现了庐山的生态多样性和生命的活力。
第七句“洪州三月忆惝惚”,诗人又回到了现实生活。回忆起洪州的春天,虽然景色朦胧如梦,但依然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句诗通过对洪州春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之情。
第八句“径驾归艇轻于翳”,诗人再次提及自己的归乡之旅。驾驶着小船轻快地归来,仿佛被云雾笼罩时更加轻松自在。这句诗通过对归乡之旅的描绘,展示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第九句“宫亭湖东日初出”,诗人又转向了宫亭湖的景象。湖东边,太阳刚刚升起,光芒四射。这句诗通过对湖景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生机勃勃的气息。
第十句“岚彩欲见一片青”,诗人又回到庐山的景色描写。云雾缭绕之中,似乎可以看到一片青翠欲滴的山色。这句诗通过对山色的描绘,展现了庐山的神秘与美丽。
第十一句“烟迷沧州淼漭万余里”,诗人继续描述庐山周边的景色。烟雾弥漫,仿佛有万里之遥。这句诗通过对景色的描绘,展现了庐山的辽阔与壮观。
第十二句“岩风忽落闻天鸡”,诗人再次回到庐山的声音之美。忽然之间,听到了远处传来的天鸡报晓的声音。这句诗通过对声音的描绘,展现了庐山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之美。
第十三句“屏风叠开张,浸入颇黎”,诗人再次描绘了庐山的美景。屏风层层打开,宛如进入了清凉的世界,湖水浸入其中,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这句诗通过对景色的描绘,展现了庐山的宁静与神秘之美。
第十四句“沧海贯石梁,白日挂丹梯”,诗人再次提到了庐山的高耸入云。海水穿过石桥,阳光照在高高的石梯上,形成了一幅壮丽的画面。这句诗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展现了庐山的雄伟与壮丽之美。
第十五句“松杉上接瀑布落,藤萝下拂云光低”,诗人再次描绘了庐山的自然景观。松树、杉树与瀑布相接,藤萝垂下,云影映衬得景色更加幽静。这句诗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展现了庐山的宁静与和谐之美。
第十六句“须臾湖波兴,日晦风凄凄”,诗人再次描述了湖面上的变化。不久后,湖面上波涛兴起,天色昏暗,风吹得凄凉。这句诗通过对天气变化的描述,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与变幻莫测之美。
第十七句“香炉峰,摇曳同菰稗”,诗人再次提到了庐山的山峰。香炉峰在摇曳,就像是菰草稗草随风摆动。这句诗通过对山峰的描绘,展现了庐山的自然与生机之美。
第十八句“舟行望远势还出,矫如踏云浮动之苍霓”,诗人再次提到了自己的游历经历。乘坐小船行进,可以远远看到山峰的轮廓,如同踏着云朵在空中浮动的苍龙。这句诗通过对山峰形态的描绘,展现了庐山的壮丽与宏伟之美。
第十九句“山摇海荡不知处,想见枕石醉卧人如泥”,诗人再次描述了自己感受到的自然之美。山摇地动,大海翻滚,不知道究竟到了何处。想象中,那些躺在石头上醉眠的人好像泥土一般柔软。这句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述,展现了大自然的力量与美感。
第二十句“晚泊湖心照南斗,仰视正与石门齐”,诗人再次描述了自己在湖心的停留。傍晚时分,我在湖心停船,仰望天空,正好与石门相对。这句诗通过对时间与空间的描述,展现了诗人在自然中的感慨与感悟。
第二十一句“莫言灵境近咫尺,帆樯倏过难攀跻”,诗人再次强调了自己的游历体验。不要说那仙境离你很近,我扬帆而去,你也难以追随我的步伐。这句诗通过对距离的强调,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由探索与追求的精神追求。
第二十二句“将游天地之一气,庐山从我到处如提携”,诗人再次表达了自己的豪情壮志。我将漫游于天地之间的一气流之中,庐山的每一处都像是我手牵着手。这句诗通过对天地与庐山关系的描述,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由与自然的向往与追求。
整首诗歌通过描绘庐山的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观,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独特感受和热爱之情。同时,诗歌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