棘垣重柝中秋夜,恍惚三场射策时。
坐对一窗好明月,不知身在白云司。

【注释】

棘垣:即狱墙,泛指监狱。重柝:更鼓声,这里借指牢狱的看守。中秋夜: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是一年中月亮最圆之时。恍惚:迷迷瞪瞪,恍恍惚惚。三场:古代科举考试分三场:第一场叫乡试,也叫解试;第二场叫会试,也叫贡举;第三场叫殿试。射策,应试时以箭靶子上的图案作题,射中者得中。坐对一窗好明月,不知身在白云司,意思是说在月光下坐着读书,却不知道身处牢房之中。

【赏析】

这是一首反映封建社会官场黑暗和作者被贬的怨愤之情的诗。

首句“棘垣重柝中秋夜”,用“秋宵”二字点明时间,用“重柝”二字说明牢狱里昼夜有警,突出其孤独、凄清的环境气氛。“月上东楼角,云生南陌桥”(《春思》),写月色,但此处是写狱中所见之月,故称“中秋月”。“重”字既形容月色的皎洁,也表现了诗人因遭贬谪而心境沉重的情绪。次句“恍惚三场射策时”,言自己虽身处狱中,但却如昔日应试那样,心无旁骛地思考着问题,仿佛在梦中回到了当年应试时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对自己一生经历的回顾和总结。

第三句“坐对一窗好明月”,承前两句而来,写狱中之景,也是写自己的心情。诗人面对一轮明月,心中不免生出许多感慨。这一句诗中的“坐对”、“明月”等词语,都给人以静谧、清冷之感。然而“坐对一窗好明月”与前两句的“秋宵”“重柝”,以及后一句的“不知身在白云司”又构成了一个矛盾。这个矛盾正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矛盾的表现:一方面是自己身受囚系,另一方面却又如当年应试一样专心致志地读书思考,这种矛盾的心理正是这首诗的核心所在。

末一句“不知身在白云司”,“白云”指代高高的狱墙,暗喻自己身处狱中。这句诗表面看似平淡,其实内含深意。一方面表明了诗人对自己的遭遇的无可奈何,一方面又表现出诗人对自己处境的超然,以及对人生境遇的豁达态度。

整首诗语言简练,感情真挚,意境深远,充分体现了唐代诗歌“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艺术特色,堪称唐人五绝中的佳作之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