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霜白于水,节候已逾秋。
惟有庭下菊,叶老枝仍遒。
或言骨太傲,姿熊少温柔。
岂知鼓泽令,澹荡与同流。
五斗腰不折,古书自校仇。
南山对纸笔,素心谁共抽。
或访五柳宅,巾车本无辀。
清风不觉寒,特为晚节留。
飒飒万木落,菀枯难自由。
君真安淡泊,气味孰能俦。

【注释】:

次猿叟留菊元韵

  1. 严霜白于水,节候已逾秋。——严霜洁白如雪覆盖水面,时序已入深秋。
  2. 惟有庭下菊,叶老枝仍遒。——只有庭中的菊花,叶片虽老但枝干依然挺拔有力。
  3. 或言骨太傲,姿熊少温柔。——有人评论菊花的骨气过于刚强,姿态却缺乏温柔。
  4. 岂知鼓泽令,澹荡与同流。——哪里知道这位鼓泽(地名)的县令,心胸豁达淡泊,与众人一样随和。
  5. 五斗腰不折,古书自校仇。——即使只喝五斗酒,腰身也不弯曲;手中古书自能校正对错。
  6. 南山对纸笔,素心谁共抽。——面对南山,手持纸笔,心中素洁,谁能与我共同挥洒?
  7. 或访五柳宅,巾车本无辀。——或许去拜访五柳先生的旧居,只见到空无车辕的竹轿。
  8. 清风不觉寒,特为晚节留。——清风送来阵阵寒意,正是为了留下这菊花的晚节。
  9. 飒飒万木落,菀枯难自由。——飒飒秋风中,千万树木纷纷落下,它们枯萎无法随心所欲。
  10. 君真安淡泊,气味孰能俦。——你真是恬淡超然,你的品格谁能与之匹敌?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作者通过描绘严霜下庭园里的菊花,表达了作者对菊花的赞美之情。
前四句写菊花在严霜下的顽强生命力和坚韧精神。“严霜白于水”形象地描绘了严冬来临,寒风凛冽的景象。诗人用白如雪水的霜比作严霜,生动地表现出霜的寒冷刺骨,为下面的诗句铺垫背景。“节候已逾秋”说明时序已经进入深秋,寒意逼人。“惟有庭下菊”,诗人以“惟”字强调了唯有庭园里的菊花能够经受严寒的考验。这里,菊花被赋予了坚强、耐寒的品质,成为寒冬中的一道亮色。接着,诗人通过对菊花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叶老枝仍遒”表明菊花即便叶片凋零,枝条也依然挺拔有力。“骨太傲”、“姿熊少温柔”则进一步揭示了菊花的傲骨和刚毅之态。诗人将菊花人格化,赋予其傲骨和刚毅的特质,使其成为不畏严寒、坚韧不屈的象征。
中间四句主要描写了菊花的形象特点。“或言骨太傲,姿熊少温柔。”诗人以他人的评价作为引子,引出了对菊花性格的评价。他认为菊花虽然有傲骨,但是缺乏温柔之美,这与人们对菊花的期望相去甚远。这一评价既体现了诗人对菊花的客观观察,也反映出诗人对菊花性格的理解和思考。接下来,诗人以“岂知鼓泽令”作为转折,揭示出自己对菊花性格的独特见解。他发现那位鼓泽县令不仅胸襟宽广、淡泊名利,而且与世无争、随和自然。这种品质与菊花的傲骨和刚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得菊花的形象更加丰满而立体。诗人通过对比的方式,突出了自己对菊花性格的理解。
最后六句则是对菊花形象的进一步描绘。“五斗腰不折”意味着即使只喝五斗酒也能保持腰杆的挺拔;“古书自校仇”说明手中拿着古书可以随意翻阅校正,不受世俗束缚。这些描写不仅展现了菊花的傲骨和刚毅,更透露出它内心的平和与自由。而“南山对纸笔,素心谁共抽?”则描绘了诗人独自面对南山、手握纸笔的情景。这里的“南山”象征着高远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而“纸笔”则代表着文学创作和思想表达。诗人通过这些描写表达了自己内心的追求和执着。同时,“清风不觉寒,特为晚节留”这句话也暗示了菊花的高洁品质和独立精神。
整首诗通过对菊花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独特感悟和审美追求。诗人通过对菊花的赞美,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态度和价值观。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诗人的艺术修养和才情横溢,值得细细品味和欣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