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亭鹤,云间哭。声何悲,悲二陆。白祫喜谈兵,貉奴宁作督。
机山深,三泖阴,莼鲈千里方扬舲,此时笑杀张季鹰。
【注释】
“华亭鹤”:代指陆机。陆机(261—303),字士龙,吴郡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区)人,西晋文学家。他年轻时才华出众,曾与潘岳齐名,号称“潘、陆”。因遭诬陷而自杀。
“云间哭”:在天上痛哭。
“白祫喜谈兵”:指三国时魏国大将邓艾率军攻打东吴,吴主孙皓大惊失色说:“何图天意如此!”
“貉奴”:指东吴的吴王孙皓。貉是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
“宁作督”:宁愿做个督军。
“机山深”:即机山之巅。
“三泖阴”:即松江的北面。
“莼鲈千里方扬舲”:意思是说莼菜鲈鱼万里远道而来才得品尝。这里用莼鲈来喻指人才。
“张季鹰”:三国时代吴国人张翰,字季鹰。后因以“张季鹰”指代江南地区。
“笑杀”:形容笑得很开心。
【赏析】
《华亭鹤》一诗作于作者任吴国国子祭酒期间,大约是公元419年(太元四年)至417年(太元十三年)。这首诗写陆机被诬杀时,人们争相传看他的遗文和遗诗,并加以评说的情景,抒发了对陆机的哀悼之情。
此诗共八句,可分为两层意思展开。前四句为第一层,从“华亭鹤,云间哭”开始,诗人以华亭之鹤为喻,写陆机之死;后四句为第二层,由“声何悲,悲二陆”,写人们对陆机诗文的评价;“白祫喜谈兵,貉奴宁作督。”写当时社会对于陆机诗文的态度以及陆机诗文的流传情况。
首联两句,诗人以“华亭鹤”、“云间哭”起兴,写陆机之死。陆机死于公元303年,当时诗人正任吴国国学祭酒,故称陆机为“华亭鹤”。陆机之死,使诗人悲痛欲绝,因而有“声何悲,悲二陆”之语。陆机死后,其诗文便成为后人评价的对象。“白祫喜谈兵”,“白祫喜”即指当时吴国内部对于陆机诗文的态度。“谈兵”是指谈论军事,“兵”在这里暗指南朝。“貉奴”是吴王夫差的贬称。“宁作督”即“何不作督”,意为为什么还要做督将呢?这里借孙权之口讽刺吴国内部一些人不思进取,反而一味好战。这一句是全诗的关键所在,表明了陆机生前所提倡的清谈之风在社会上已经受到了冷落。
颔联两句,写当时社会对于陆机诗文的态度以及陆机诗文的流传情况。陆机之死,引起人们的惋惜之情,纷纷传看陆机的遗文遗诗。《世说新语·文学》载:“谢公闻顾长康擅乐语诗才,有胜己意。访之及时并不见,遂于会稽捉蟹持酒追呼之:‘君才堪供我饮,但尚未为人利。’顾曰:‘世间苦乐之事,公所悉,吾亦能言之。既不能尔,且各饮一斗许。’于是开筵,仍命抚琴伴奏。谢坐而咏‘山高自有仙灵在,水深无由鲤鱼来’。”陆机去世后,陆云也死了,只有兄陆晔尚存。陆云的诗才很高,但他却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不肯出来做官。陆晔也只做过一个中书舍人的小官,就辞官归隐了。陆机死后,陆云也写了一篇祭文祭奠兄长,但文章写得十分悲伤,读起来令人心酸,所以人们见了陆云的文章,都忍不住要流泪,可见陆机的诗文在社会上影响之大。陆云的诗文在社会上流传广泛,陆机的遗文遗诗也被人们传诵着。
尾联,写人们争相传看陆机遗文遗诗的情景。陆机的诗文传颂一时,人们争相传观。“莼鲈千里方扬舲”,说的是当时有人乘舟万里而来,专程前来观赏陆机诗文的。“张季鹰”“扬舲”,典出《世说新语·雅量》:“张天锡年少时,与先不识甚轻。及造周侯,先在内中坐,令信报云:‘府君身体不轻强,直须少时!’既反语云:‘季鹰,张季鹰何道理?便同凡鸟,往复低昂。’”张季鹰即张翰,字季鹰,三国时吴国人。张翰听说吴国的吴王孙皓喜欢饮酒作乐,十分高兴,就弃官回乡,过了一段隐居生活。后来孙皓被杀,张翰又返回朝廷,做了一名小官。这里用以比喻那些趋炎附势的人。“笑杀”,是说这些人看到陆机的诗文后都笑了,因为陆机的诗文都是清谈之作,没有多少政治内容,而那些小人则认为这些清谈之作是无用的空谈,不值得他们去理会,因此他们看了陆机诗文以后都笑了。
此诗语言简洁明快,感情深沉哀婉。全诗虽只八句,但层次分明,层层深入,结构严谨,富有波澜。开头四句写景叙事,点明写作对象;中间四句抒情议论,写社会舆论的变化;最后四句收束全诗,写人们争相传看陆机诗文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