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间一邂逅,匝月整行李。有如饥得食,颇似鼎染指。
誉我学精进,窥君貌衰委。君养丘园高,我痛垩庐倚。
朝端争水火,君言斯验矣。三辅暴徒起,爬梳不可止。
红巾塞里巷,朝人暮犬豕。官吏莫谁何,父老肃拜跪。
君曰乃盗耳,蕴祸在内宄。忌者走相告,凶党抽刃俟。
俄顷悉坌集,大索不移晷。倔强就执缚,欢呶醢之已。
枯胔暴原野,家人幸料理。不日渠魁诛,沥血为君祀。
我困围城中,翠华已西驶。消息故乡来,流涕但抚髀。
不得哭寝门,喉梗若结痞。乳臭实召祸,贤哲独遭否。
昔约君卜邻,今为君作诔。昔别客魂消,今伤臣质死。
造物能穷人,先夺其所恃。欲碎伯牙琴,且隐南郭几。
天池有时翻,泉台何日起。安得寄此词,置君幽宫里。
【注释】
①二哀诗:指哀悼死者的挽歌。兰午亭明府:即兰陵王,北魏时封兰陵公,故称。②有如饥得食:形容非常感激或得到某种恩惠。③颇似鼎染指:形容得到某种好处。④学精进:学习进步。⑤君养丘园高:指兰陵王在田园生活中过着隐居的生活。⑥我痛垩庐倚:指兰陵王因战乱而流离失所。⑦朝端:指朝廷之上。水火:比喻政治斗争。⑧三辅:古地名,今陕西中部一带。暴徒:凶恶残暴的人。⑨走相告:到处奔走告诉。⑩凶党:坏人。抽刃:拔刀。①俄顷:片刻,一会儿。坌集:纷纷聚集。12大索:搜捕。移晷:移动时间,指一晚上的时间。⑩倔强就执缚:不屈服,于是便被捉拿了。⑩欢呶:喧闹喧哗。醢:肉酱,古代一种刑具。13枯骸:尸骨。暴:暴露。原野:荒地。14家人幸料理:家里人得以安葬。15渠魁:首领、头目,这里指凶手。诛:杀死。16沥血为君祀:以血祭祀兰陵王。17困围城中:在城围之中受困。18翠华:帝王的车驾。西驶:向西飞去。19消息:消息,指亲人的消息。故乡:家乡。20乳臭:年幼的面庞。21招祸:招致灾祸。22昔约君卜邻:从前约定一起居住在近旁。23今为君作诔:现在为你写悼辞。24造物:大自然、命运等。穷人:指遭受不幸的人。先夺其所恃:首先夺走他们所凭借的东西。25南郭几:隐者所居之处。26天池时翻:天上的池子有时翻腾。27泉台:墓地。28寄此词:将这词送给兰陵王。
赏析:“二哀诗”是哀悼死者的挽歌,本篇即是哀悼兰陵王的诗。作者通过描写兰陵王生前的为人以及死后的情景,表达了对兰陵王的怀念之情,也反映了当时战乱的社会现实。全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开头两句“中间一邂逅,匝月整行李”,交代了兰陵王生前与自己相识的时间和原因。接着诗人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兰陵王的外貌和神态,表现出他对兰陵王的喜爱和敬仰之情。
诗人用四句诗描绘了兰陵王的高尚品格和人格魅力。其中“有如饥得食,颇似鼎染指”两句,形象地表现了兰陵王的谦逊有礼和乐于助人的品质。而“誉我学精进,窥君貌衰萎”则表达了诗人对兰陵王学识渊博和容貌衰老的惋惜之情。
诗人又进一步描绘了兰陵王生前的生活状态和遭遇。其中“朝端争水火,君言斯验矣”两句,揭示了兰陵王在朝廷上的地位和影响力,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兰陵王的敬仰之情。而“三辅暴徒起,爬梳不可止”两句,则是对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仍的真实写照。
诗人用四句诗表达了对兰陵王的哀悼之情。其中“红巾塞里巷,朝人暮犬豕”两句,描绘了兰陵王生前所处的环境和社会氛围;而“官吏莫谁何,父老肃拜跪”则展现了兰陵王在百姓心中的地位和声望。
本篇诗歌通过对兰陵王生前的描写和对其死亡的哀悼,表达了作者对兰陵王的怀念和敬仰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战乱的社会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