竟以君身殉,膏兰痛不捐。
苦心酬一第,病骨耐三年。
箦易麻衣畔,魂归素旐前。
嗟嗟门祚事,死孝亦堪传。
【注释】
君:指徐养吾。
膏兰:以兰为膏,喻以死殉国。
三首:指诗共三首。
【译文】
竟然因你殉节而死,用兰花作膏也难以割舍;
为了报答国家,苦心攻读,熬过了三年的病苦。
竹席换麻衣,魂归到祖灵之前,
唉呀!家门不幸,死孝也值得传扬。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徐养吾死后追悼他的挽诗,诗人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表达了对徐养吾的深切缅怀和哀悼之情。全诗语言平实质朴,情感深沉真挚,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色彩,是一首优秀的悼亡诗。
第一首写徐养吾殉难后,其家人对他的怀念之情。“竟以君身殉”,这是对徐养吾的高度评价,也是对其忠诚、勇敢的赞美,同时也流露出了作者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与不安。“膏兰痛不捐”则表达了徐养吾的家人对于他为国家献出生命的惋惜与悲痛。“膏兰”是指用兰花来涂抹身体,表示对死亡的无奈与悲痛。
第二首进一步描述了徐养吾的家人如何度过这个艰难的时期。“苦心酬一第”表明徐养吾的家人为了完成徐养吾生前未了的事业(科举考试),付出了极大的努力,这种努力不仅体现了他们的决心和毅力,也展示了他们对徐养吾的深深敬爱和怀念。“病骨耐三年”则形象地描绘了徐养吾家人承受着巨大的身体痛苦,却依然坚强地面对生活的情景,展现了他们在逆境中不屈的精神风貌。
第三首则是对徐养吾家族的一种期许和寄托。“箦易麻衣畔”,意思是将徐养吾的竹席换下,换上麻衣,以此来纪念他对国家的忠诚和牺牲。“魂归素旐前”,表达了徐养吾家人对徐养吾灵魂的牵挂与思念,希望他能在天之灵安息。最后两句“嗟嗟门祚事,死孝亦堪传”则表达了徐养吾家人对于门风家训的坚守和传承的期望,认为即使徐养吾已经离世,他的遗志也应该得到传承和发扬光大。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挚的情感,成功地展现了徐养吾家人对于他深深的怀念与哀思,以及对于国家命运的关注与忧虑。同时,这首诗也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教育意义,对于后世了解和研究这段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