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年闽海再持衡,汲黯淮阳视此行。
图画安排人境外,先生早已厌承明。
朱竹君先生在竹屋中著书,乾隆己亥四月陈凤翔作四首
暮年再持衡闽海,汲黯视淮阳行。
图画安排人境外,先生早已厌承明。
注:竹君:指竹君先生。竹君:即朱竹君。汲黯(JiānAn):西汉名臣、直臣,汉武帝时任东海太守,因直言进谏而得罪权贵,被免官家居。淮阳:汉郡,治所在陈国(今河南淮阳)。
赏析:
诗的开头两句“暮年再持衡闽海,汲黯视淮阳行”,诗人用对比的写法,将朱竹君和汲黯两位古代贤者的形象描绘出来。朱竹君在晚年的时候,再次回到了闽海,就像汲黯一样,在淮阳任职的时候也曾经面临过困境。这里的“暮年”指的是晚年,“闽海”指的是福建沿海地区,“汲黯”指的是汉代著名大臣汲黯,他曾先后在东海郡和淮阳郡任太守。
接下来的两句“图画安排人境外,先生早已厌承明”,则是诗人对朱竹君的评价。他认为自己像一位画家一样精心地布置了这幅画,将朱竹君先生描绘成一幅远离尘世喧嚣、远离朝廷争斗的画卷。然而,朱竹君先生却早已厌倦了这种生活,不再愿意继续在朝廷中为官。这里的“承明”指的是朝廷,“厌承明”则是指厌倦了朝廷中的争斗和权力斗争。
这首诗通过对比的方式,赞美了朱竹君先生的品德和才能,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朱竹君先生的敬仰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