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未践康乐约,法云惊堕彩鸾书。
人间忧患不到处,想见拈毫能自如。
散花一室疗孤愤,商略名山赋招隐。
愧我误落尘网深,碧涧红泉不知近。
【解析】
- 廉惠卿携家养疴潭柘山中,吴夫人芝瑛书金刚经留寺属题句。“廉惠卿”即范成大,字尧夫,晚号石湖居士,宋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范成大晚年退居家乡,与弟范纯仁、范大受等在浙江绍兴、宁波一带讲学。他一生酷爱读书,尤喜佛教经典。他常到浙江各地名刹古寺游览,并把所见所闻写成诗文。
- 石门未践康乐约,法云惊堕彩鸾书。
- “石门”,指石门山的佛寺。“康乐”,指南朝宋诗人谢灵运。
- “法云”:佛经中的语意,这里代指佛经。
- “彩鸾书”:《法华经》卷二有“天台寺主法云禅师以五色书为弟子授记,弟子得记遂出家”。
- 人间忧患不到处,想见拈毫能自如。
- 散花一室疗孤愤,商略名山赋招隐。
- 愧我误落尘网深,碧涧红泉不知近。
【赏析】
此诗作于南宋淳熙八年(1181年),当时范成大正携家人游石门山。吴夫人是位虔诚的佛教信徒。在寺院里,她看到金刚经后,便请范成大题写,作为自己修行的参考,于是就有了这首诗。
首联点出题意:石门山中,廉惠卿正在养病,吴夫人就写了金刚经给他看;次联写吴夫人对佛法的理解:佛法无边无际,人间所有的忧愁都无处可求,因此就能像写字一样自在地挥笔;颔联承上启下,由佛经说到人间,进一步说明佛法无边无际,世间所有忧虑都无法解决;颈联承接前文,说佛经能使人摆脱烦恼,从而进入一种清净的状态;尾联又回到佛经,说自己误入尘世,而佛教却能使人超脱世俗之苦。全诗紧扣题目,层层深入,用典贴切自然。
范成大生活在北宋和南宋之交,其诗多反映当时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状况,风格平实自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宗教、风俗等方面。范成大一生经历了宋初、宋中、宋末三个不同阶段,由于时代变迁和个人经历的不同,其思想、感情也有所不同。范成大诗歌创作成就突出,尤其擅长写景叙事。他的诗多描写乡村风光和农民生活,善于通过细节刻画来表现景物特征,语言清新流畅,富于民歌风味,如《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便是代表作。《春日田园杂兴》二十首,是一组描绘农村春日景象的诗,其中第二首最能体现范成大诗歌的特点。
此诗首联开门见山,直抒胸臆,点明题旨:范成大带着家眷来到潭柘山中疗养病情,吴夫人则特地为他抄录了《金刚经》。“未践康乐约”是虚指,意思是还没有实现当年谢灵运与慧远相会的愿望。“法云”两句,是想象之词:佛经里的“法云”,就是佛光普照的意思,这里用来比喻佛经。“彩鸾书”是《法华经》卷二中的典故:佛祖告诉弟子们说:“你们应当持戒修行,一心向道。”弟子们听信了佛祖的话,果然证得了圣果。佛经里有五色祥云绕着宝塔飘来飘去的故事。后来人们便用这个典故表示吉祥如意。“人间忧患不到处”是虚指,意思是世间所有的烦恼都没有地方可以寻求。“想见”三句是作者的想象之词:如果吴夫人能够理解佛法的真谛,那么她一定会挥笔自如地书写《金刚经》;如果能领悟其中的奥妙,那么她一定能摆脱一切烦恼,达到一种清净的境界。“散花”三句,是作者的想象之词:佛经能使人摆脱烦恼,从而进入一种清净的状态;佛经中的妙义能使人超脱世俗之苦。
此诗从佛经说起,然后写到吴夫人抄录金刚经的事,再接着写自己的感慨,最后归结到自己误入尘世的遗憾。结构上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最后归结到自己误入尘世的遗憾,结构上环环相扣,层次分明。全篇紧扣“金刚经”这一主题,用典自然贴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