览胜登五云,临发天未晓。
不辨径高低,只觉行人少。
舆行二三里,月尚挂林杪。
野外唱晨鸡,树边喧宿鸟。
我怯溪桥危,仆讶山路小。
盘旋上高峰,曲折如鸟道。
旭日忽东升,三江烟雾绕。
早潮一线来,龛赭犹缥缈。
【注释】
晓:早晨。五云山:在今浙江杭州西南。
览胜:观赏风景。登:登山。发:天刚亮。
径(jìng):小路,道路。高下:高低。不辨:无法分辨。只觉:只感到,只觉得。行人少:游人很少。舆:车。二三里:二十几里。挂:挂着。杪(miǎo):树梢。
野:野外。晨鸡:指公鸡,即鸡鸣。宿鸟:即夜宿的鸟儿。
我怯:我害怕。溪桥:溪流上的桥。
仆讶:仆人惊讶。山路小:山间路很狭窄。
盘旋:环绕。高峰:山峰,此处指山顶。曲折如:曲折的样子如同。鸟道:像鸟儿飞过时的道路。旭日:初升的太阳。忽东升:忽然从东方升起。
三江烟雾绕:指长江、嘉陵江、乌江三条大河环绕着山峦。烟雾绕:云雾缭绕。
早潮:早潮水,指农历每月初一前后涨潮时的水潮。一线来:一条白线似的潮水涌来。龛赭:指赤色的岩石。缥缈:形容烟雾或云气浮动飘渺。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于公元762年(开元二十四年)春天所作。五云山位于今浙江省杭州市西南,此诗就是诗人登临其山所作的记游之作。
首联“览胜登五云,临发天未晓。”点题,表明这是一首登临游览之诗。“览胜”二字,概括了诗人此行的目的和心情:一是领略自然风光;二是登高望远;三是赏心悦目。“临发”二字表明出发时间是在清晨。“天未晓”,说明天色尚早,诗人一大早就起身前往五云山。“览胜”与“临发”之间,构成了一种时空关系,既表现了诗人早起赶路的情形,也暗示了此行的目的,即欣赏大自然的美好风光。
颔联“不辨径高低,只觉行人少。”进一步描写了登高所见的景象。“不辨”二字,表明诗人当时还没有完全进入佳境。“径高低”表明登山之路曲折蜿蜒。“只觉行人少”表明此时游人稀少,给人一种清幽宁静之感。这两句看似寻常,但实则寓含了诗人对五云山景色的感受和评价:五云山虽美,但游客不多。这种感受或许与诗人此前游览过的名山大川相比而形成鲜明对比。
颈联“舆行二三里,月尚挂林杪。”承上启下,继续描写登山所见的美景。“舆行二三里”,表明诗人已经登上山顶,开始下山。“月尚挂林杪”,描绘出一幅月光照耀下的山林夜景图:明月挂在树林的顶端,照亮了整个山林。“挂”,动词活用为名词,指挂在树上,这里用来描绘月光的明净和皎洁,给人以美感。这两句看似平淡无奇,实则蕴含丰富,通过对比的方式展现了诗人对五云山之美的独特感受。
尾联“野外唱晨鸡,树边喧宿鸟。”进一步描绘了诗人所见的山林夜景。“野外”一词,表明诗人已经远离了城市喧嚣,来到了山林之中。“晨鸡”、“宿鸟”分别代表了不同的时间点:前者指清晨报晓的公鸡,后者指夜晚栖息的鸟儿。“唱”、“喧”两字,分别描绘了它们欢快的叫声和忙碌的身影,表现出了自然界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特点。这两句看似平淡无奇,实则蕴含丰富,通过描绘动物的活动场景,展示了五云山的宁静与美丽。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五云山的美景和诗人的感受,通过对景物的细腻描摹,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同时,诗歌也体现了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之一——善于观察和感悟自然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