凄寒事事易消魂,况是西风雨打门。
击楫谁迎桃叶渡,捧心又病苎萝村。
鱼鳞剖去空无信,獭髓涂来怕有痕。
吹灭幽窗桦烛坐,不教孤影伴黄昏。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和思想情感的掌握,以及赏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的主要信息和重点内容,在此基础上,回归文本,结合选项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判断。本题中“寒况”是题目。此诗为宋词,写诗人因受挫折而产生的孤独寂寞的情怀。全诗共八句,可分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后四句又分两层。
第一层:前三句写景。“凄寒”二字点出季节特征。这一句承上启下,既与上文“易消魂”相呼应,又开启下文的“西风雨打门”“击楫”“捧心”,表现了作者在凄风寒雨之中的孤独寂寞之感。“况是西风雨打门”,进一步渲染了这种凄凉的氛围。“西风”一词不仅点明时间,而且暗含政治上的失意,更增添了几分愁绪。“桃叶渡”指晋王献之曾送别其妾桃叶于江边小舟的典故,这里借以表明作者仕途的坎坷,表达了他对自己人生道路的迷茫和无奈。“苎萝村”典出自《楚辞·招隐士》:“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余不忍为此态也。……怀瑾握瑜,穷不知所示。”屈原自比为“怀瑾握瑜之人”,而“路曼曼其修远兮,余将上下而求索”则表明他虽志向高远但道路遥远、困难重重。这里用“病”,暗示自己有才却无处施展,只能寄情山水。
第二层:后四句写情。前两句通过对比,突出了诗人孤独寂寞的情感。“鱼鳞剖去空无信,獭髓涂来怕有痕”是说:鱼儿被剖开后没有鱼鳞,就像我失去了自己的主见;把骨髓涂到身上,就像我害怕别人知道自己的隐私。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内心空虚、彷徨无助的情绪。“桦烛”是古代的一种烛台,这里用以象征诗人的内心世界。“吹灭幽窗桦烛坐,不教孤影伴黄昏”,意思是说:吹灭幽窗中的桦烛独自坐着,不让孤独的影子陪伴着黄昏。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孤独惆怅的心情。诗人借景抒情,将自己的身世命运与自然景物紧密联系,使景物更加生动形象,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答案】
寒况
凄寒事事易消魂,况是西风雨打门。
击楫谁迎桃叶渡,捧心又病苎萝村。
鱼鳞剖去空无信,獭髓涂来怕有痕。
吹灭幽窗桦烛坐,不教孤影伴黄昏。
译文:
寒冷的天气使人容易感到悲伤,何况又是西风凛冽,雨水纷纷。击船欲渡,可是谁能为我引航?我的胸中怀着一片忧思,就像手捧心脏一样痛苦。我的忧愁象鱼鳞一样无法隐藏,如同涂抹了獾子的骨髓,让人担心会留下痕迹。我在幽静的屋子里点上一盏桦烛独自坐着,不想让自己的身影陪伴着黄昏降临。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对现实生活的失望和不满,抒发了孤独寂寞的情怀。
首联“凄寒事事易消魂,况是西风雨打门。”“凄寒”一词点出了季节特征,同时也暗含了政治上的失意。“易消魂”三个字点明了诗人此时心情之苦闷和孤独寂寞之情。“西风雨打门”进一步渲染了凄凉的气氛。西风象征着秋风,秋风秋雨愁煞人,可见此时的天气是多么的凄凉冷清。“桃叶渡”、“苎萝村”等意象都透露出诗人仕途的坎坷,流露出一种无奈之情。
颔联“击楫谁迎桃叶渡,捧心又病苎萝村。”“击楫”指的是击鼓鸣角召集士兵整装待发的意思。诗人在这里用这个典故表明自己仕途的坎坷。“捧心”典出自《楚辞·招隐士》,“余不忍为此态也”。屈原自比为“怀瑾握瑜之人”,而“路曼曼其修远兮,余将上下而求索”则表明他虽志向高远但道路遥远、困难重重。这里用“病”,“暗示自己有才却无处施展,只能寄情山水。
颈联“鱼鳞剖去空无信,獭髓涂来怕有痕。”“鱼鳞剖去”比喻人失去主见,“獭髓”比喻人害怕暴露自己的隐私。这两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空虚、彷徨无助的情绪。
尾联“吹灭幽窗桦烛坐,不教孤影伴黄昏。”意为:吹灭幽窗中的桦烛独自坐着,不让孤独的影子陪伴着黄昏的到来。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孤独惆怅的心情。诗人借景抒情,将自己的身世命运与自然景物紧密联系,使景物更加生动形象,增强了诗的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