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尺红楼一寸诚,愿随飞絮入檐楹。
焚山终想求毛女,抱柱何辞作尾生。
薄怒音词深似笑,过防心胆易成惊。
佯推故却应须会,不负初盟肯负情。
【注释】
答怨:回答怨恨。飞絮:指柳絮,随风飘荡的柳絮。毛女、尾生:传说中的两个女子和男子。毛女是西施的别称,《列子·黄帝篇》说:“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皆有死,然毛嫱、丽姬一也。”尾生则是春秋时期鲁国人,与女子相约在桥下见面,却因河水上涨而不肯离去。后来他果然死在桥下。后遂用“尾生抱柱”形容坚持原则或信守诺言的精神。薄怒音词深似笑,过防心胆易成惊:意谓虽只是微露愤怒之情,但音节之中却像笑声一般轻松愉悦;虽然只是略施防备,但心中却很容易产生惊慌失措之感。佯推故却应须会,不负初盟肯负情:意谓假装推辞过去,实则应当会心领会;我是不会辜负当初的承诺,不会背弃自己的情感的。
【赏析】
此诗作于诗人罢相后归田期间,是其闲居之作。诗人在诗中对友人的埋怨进行了婉转的回答,表达了他对于友情、忠诚以及自身遭遇的感慨。
首联“百尺红楼一寸诚,愿随飞絮入檐楹”,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面:一座高大的红楼屹立着,楼上的灯火如同星星点点的红霞。楼下,柳絮在空中翩翩起舞,它们似乎在向红楼表达着什么。诗人以“红楼”为背景,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面,通过对比,突出了红楼的独特之处,也表达了诗人对于红楼的喜爱之情。
颔联“焚山终想求毛女,抱柱何辞作尾生”,则转向了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诗人提到了两位古代的人物,一个是毛女,她是西施的别称,另一个是尾生,他是春秋时期的鲁国人,与女子相约在桥下见面,却因为河水上涨而不肯离去。这两位人物都是坚守信念、忠贞不渝的代表。诗人在这里赞美了他们的忠诚和坚定,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于这种精神的向往。
颈联“薄怒音词深似笑,过防心胆易成惊”,则进一步描绘了诗人的内心世界。诗人虽然只是微露愤怒之情,但音节之中却像笑声一般轻松愉悦;虽然只是略施防备,但心中却很容易产生惊慌失措之感。诗人在这里表达了自己对于情绪的控制和对于内心的把握,同时也透露出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忧虑和不安。
尾联“佯推故却应须会,不负初盟肯负情”,则再次回到了主题上。诗人假装推辞过去,实则应当会心领会;我是不会辜负当初的承诺,不会背弃自己的情感的。诗人在这里表达了自己对于友谊的珍视和对于承诺的重视,同时也透露出了他对未来的期待和信心。
这首诗通过对人物和情景的描写,展现了诗人的情感世界和内心世界。他对于友情的珍视、对忠诚的追求以及对自我的肯定,都深深地烙印在他的诗歌之中。同时,这首诗也传达出了诗人对于未来的期待和信心,展现了他在经历挫折之后仍然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