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向螺墩载酒过,桃花人面复如何。
琵琶声咽潇潇雨,环佩魂消瑟瑟波。
天亦有情容客到,人能无恨得春多。
逢场作戏寻常事,肯为簪缨易薜萝。
这首诗的原文如下:
螺墩偕同人宴集,重向螺墩载酒过。
桃花人面复如何,琵琶声咽潇潇雨,环佩魂消瑟瑟波。
天亦有情容客到,人能无恨得春多。
逢场作戏寻常事,肯为簪缨易薜萝。
注释与赏析如下:
第一句“螺墩偕同人宴集”描绘了一个景象,即在螺墩(可能是一个地名或地标)上,人们一起聚会。螺墩可能是一个美丽的地点,也可能是一个象征性的地方,代表着某种意义或价值。
第二句“重向螺墩载酒过”表达了一种怀旧之情。这里可能指的是诗人对过去某个时刻的回忆,或者是对某个重要人物的怀念。这里的“载酒过”可能意味着庆祝、团聚或告别等场合。
第三句“桃花人面复如何”提出了一个问题,即在桃花盛开时,那位美丽的女子是否还在那里。这里的“桃花”和“人面”都是美丽的意象,暗示着春天的美丽和短暂。
第四句“琵琶声咽潇潇雨,环佩魂消瑟瑟波”描绘了一幅雨中琵琶演奏的场景。琵琶的声音被雨水淹没,显得有些悲伤;而环佩的香气随着波涛消散,也增添了一种哀愁的氛围。
第五句“天亦有情容客到”表达了一种对自然的敬畏之情。这里的“天”象征着自然,而“有情容客到”则表明自然对人的接纳和包容。
第六句“人能无恨得春多”则是对人生的一种感慨。在这里,“春”可能代表着人生中的美好时光,而“恨”则是一种遗憾或失落的感觉。诗人在这里表达了一种对人生的思考,即人们在享受美好时光的同时,也应该珍惜当下,而不是总是怀有遗憾。
最后一句“逢场作戏寻常事,肯为簪缨易薜萝”则是对生活态度的一种表达。这里的“逢场作戏”意味着人们常常在各种场合下扮演不同的角色,而“薛萝”则是一种植物,可能象征着隐逸生活。诗人在这里表达了一种对生活的淡然与超脱,即人们应该学会放下名利,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个宴会场景,展现了人们对自然、人生和生活的态度和感受。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使整首诗富有韵味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