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绡幻出贝叶纹,南渡侍郎留手痕。
庄严自在应真像,笔尖所到神变存。
境幽林茂果何处,无乃舍卫给孤园。
两两迦陵相对立,半天红射扶桑暾。
一人左右手作印,蒲团跏趺依修樠。
寂默身披安陀会,万年一念忘劳烦。
一人咒钵两龙出,九霄蚴蟉相腾翻。
四人旁观齐仰首,喜者失笑惊者奔。
桥外小亭映深竹,中有一人白佛言。
五禅九定十回向,似将各一疏真源。
昆仑侍儿捧香篆,羯布罗气何氤氲。
花间石榻绿熊褥,一人熟睡无朝昏。
津梁若疲岂神定,何以滋茂精进根。
一人入定等枯木,旁有怪立头如鼋。
胸除诸魔久调服,作此伎俩徒殷殷。
一人持经默自课,庞眉权颊清而敦。
至人不染文字相,三途八难具堪焚。
阿输迦下三人坐,共观图卷相评论。
六种震动证神力,普示阎浮解脱门。
冰绡幻出贝叶纹,南渡侍郎留手痕。
庄严自在应真像,笔尖所到神变存。
境幽林茂果何处,无乃舍卫给孤园。
两两迦陵相对立,半天红射扶桑暾。
一人左右手作印,蒲团跏趺依修樠。
寂默身披安陀会,万年一念忘劳烦。
一人咒钵两龙出,九霄蚴蟉相腾翻。
四人旁观齐仰首,喜者失笑惊者奔。
桥外小亭映深竹,中有一人白佛言。
五禅九定十回向,似将各一疏真源。
昆仑侍儿捧香篆,羯布罗气何氤氲。
花间石榻绿熊褥,一人熟睡无朝昏。
津梁若疲岂神定,何以滋茂精进根。
一人入定等枯木,旁有怪立头如鼋。
胸除诸魔久调服,作此伎俩徒殷殷。
一人持经默自课,庞眉权颊清而敦。
至人不染文字相,三途八难具堪焚。
阿输迦下三人坐,共观图卷相评论。
六种震动证神力,普示阎浮解脱门。
赏析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毕沅的作品,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一幅佛教修行的画面。诗中的主角在冥想中达到了一种超凡的境界,周围环境以及人物都充满了神秘色彩,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宗教气息的世界中。
诗句解读与译文:
- 冰绡幻出贝叶纹,南渡侍郎留手痕。
- 描述了一个神秘的场景,似乎用冰绡(一种透明的丝绸)创造出了一幅贝叶经文的图像,其中一位名叫南渡侍郎的人物留下了他的手痕。
- 庄严自在应真像,笔尖所到神变存。
- 表现了修行者内心的平和与专注,他的形象和状态被笔尖所触及时变得生动起来,显示出修行带来的神奇变化。
- 境幽林茂果何处,无乃舍卫给孤园。
- 描述了修行者所处的环境,可能是一个幽静的森林之中,或是某个著名的佛教圣地——舍卫国或给孤独园。
- 两两迦陵相对立,半天红射扶桑暾。
- 使用对仗手法表达了两种景象:一是两座山峦相对立,二是天空中红色的日出处照耀着太阳。这可能象征着修行者面对的困难和挑战。
- 一人左右手作印,蒲团跏趺依修樠。
- 描绘了修行者的一种坐姿和手印,表示他已经进入了冥想的状态。
- 寂默身披安陀会,万年一念忘劳烦。
- 表达了修行者的内心状态,他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忘记了外界的纷扰和烦恼。
- 一人咒钵两龙出,九霄蚴蟉相腾翻。
- 描述了一幅生动的场景,两个龙形的咒语从钵中飞出,在空中翻滚、盘旋。
- 四人旁观齐仰首,喜者失笑惊者奔。
- 描写了其他人看到这一场景的反应,有的人高兴得大笑,有的则吓得逃跑。
- 桥外小亭映深竹,中有一人白佛言。
- 描述了一座小亭子位于桥外,四周被深竹环绕,有一位僧人在那里向佛陀请教佛法。
- 五禅九定十回向,似将各一疏真源。
- 提到了修行者在修行过程中达到的五种境界(禅定)和十种方法(回向),似乎是在寻求通向真源的途径。
- 昆仑侍儿捧香篆,羯布罗气何氤氲。
- 描绘了一个场景,昆仑山上的侍女正在捧着香料,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气息。
- 花间石榻绿熊褥,一人熟睡无朝昏。
- 描述了一位僧人在花间石榻上休息,身边铺着绿色的熊皮褥子。
- 津梁若疲岂神定,何以滋茂精进根。
- 讨论了如果修行者感到疲倦,又怎能获得神定的力量呢?这反映了修行的艰辛和对精进的渴望。
- 一人入定等枯木,旁有怪立头如鼋。
- 描绘了一位僧人在入定中如同枯木一般,旁边出现了一只形状像鼋的怪物。
- 胸除诸魔久调服,作此伎俩徒殷殷。
- 强调了通过修行已经制服了心中的各种魔鬼,这种技艺只是表面的功夫而已。
- 一人持经默自课,庞眉权颊清而敦。
- 描述了一位僧人在默诵佛经并自我检查的过程,面容显得庄重而敦厚。
- 至人不染文字相,三途八难具堪焚。
- 强调了至高无上的人不会受到文字的影响,他们能够超越生死轮回的苦难。
- 阿输迦下三人坐,共观图卷相评论。
- 描述了三位僧人坐在阿输迦树下一起观察和评价画卷的情景。
- 六种震动证神力,普示阎浮解脱门。
- 总结了修行者通过六种震动体验到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并从中领悟到了通往解脱的道路。
结论
《题马和之十八应真卷后》通过一系列精致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构建了一个佛教修行者的精神状态。诗中的每个细节都充满了象征意义和美学价值,使得这首诗不仅是一次视觉上的享受,更是心灵深处的一次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