僦得城隅半亩园,茅檐小巷似深村。
间云带鸟常依树,清风随风直到门。
便买溪山终作寄,得将妻子已称尊。
床头剩有重阳酒,判倒花前老瓦盆。

草堂,即杜甫流寓成都时的居所,位于今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青华路37号。这首诗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古诗,作于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当时杜甫因避乱入蜀,暂居成都西郊浣花溪边,在朋友严武的帮助下,借得这块地建起了一座茅屋,自号“草堂”。诗的原文如下:

草堂    
僦得城隅半亩园,茅檐小巷似深村。    
间云带鸟常依树,清风随风直到门。    
便买溪山终作寄,得将妻子已称尊。    
床头剩有重阳酒,判倒花前老瓦盆。    

注解与赏析:

  • 诗句解析
  • “僦得城隅半亩园”:租借了城角的半亩园地作为自己的住所。
  • “茅檐小巷似深村”:简陋的茅草房檐和狭窄的小路,让人感觉像是一个幽静的乡村。
  • “间云带鸟常依树”:云彩和小鸟经常依偎着树木而居,描绘了一种和谐的自然景象。
  • “清风随风直到门”:清风伴随着微风轻轻地吹进屋内,给人以宁静舒适的感觉。
  • “便买溪山终作寄”:决定将这溪边的山水作为永久的寄托。
  • “得将妻子已称尊”:妻子儿女也得到了尊重。
  • “床头剩有重阳酒”:床头还剩下一些重阳节的酒。
  • “判倒花前老瓦盆”:准备把花前的旧瓦盆倒掉。
  • 翻译与译文
  • 这首诗通过杜甫的眼睛,描述了他在草堂的生活场景,表达了他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眷恋。
  • 诗中不仅有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也有对生活琐事的记录。
  • 通过对草堂的描写,诗人展现了他的心境变化,从避乱到安居,再到对未来的展望。
  • 整首诗情感真挚,细节丰富,展现了杜甫作为一个文人的细腻观察力和深刻情感。
  • 历史与文化背景
  • 杜甫在唐朝安史之乱期间流离失所,最终定居成都,在此期间创作了大量反映社会现实的诗篇,其中《草堂》便是其中之一。
  • 草堂不仅是杜甫生活的地方,也是他诗歌创作的灵感来源。
  • 诗中的“草堂”成为了中国文化中一个重要的象征,代表了文人的归隐与追求,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草堂博物馆位于成都,是研究和保护杜甫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

通过对《草堂》的深入解析,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杜甫的情感和思想,也能够感受到古代诗人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