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惜道途老,终伤气类孤。
年来兵马过,天幸免樵苏。
【注释】
永定门:在今北京城西直门外。
孑(jié)立道旁:孤独的站在路旁。
画以传之:指把松树画下来,以便留传。
【赏析】
此诗是作者于元代末年所作。诗人在京城里看到一松树横卧在道路旁,于是作诗题咏。全诗抒发了作者对老死异乡、与世隔绝的悲慨之情。
首句“出永定门里许”,点明地点。永定门即北京城门之一,是出入京城的地方,故称。这一句写诗者是在京城外路过此地时看到的。“有松横偃孑立道旁”,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一棵苍劲的老松横卧在道旁,显得格外突兀。这是全诗的开端,也是关键所在,它为下文的抒情奠定了基调。
第二句“画以传之”,表明诗人要画下这棵松树,以便将这份美好留存下来。这一举动既是对自己所见所感的一种记录,也是对这棵老松的一种致敬。同时,这也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在远离家乡的日子里,这棵松树成了诗人唯一的牵挂。
接下来两句“不惜道途老,终伤气类孤”,诗人进一步抒发了自己的情感。他不愿因为衰老而放弃追求理想和信念,但最终却因性格耿直、不善于处世而成为孤立无援的人。这里既有对自身处境的感慨,也有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批判。通过对比自己与周围的人们,诗人表达了一种无奈和悲伤的情感。
最后一句“年来兵马过,天幸免樵苏”,则是对整个时代和社会背景的概括。这句诗的意思是说,自从元朝兴起以来,战乱不断,人们纷纷离乡背井,寻找庇护之所。在这样的背景下,那些像松树一样坚强、不屈不挠的人就显得尤为可贵。同时,这也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动荡不安、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深深忧虑。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描绘一棵老松树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感和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