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携厨馔访烟萝,一路薰风扬绮罗。
遗老昔曾称菩萨,名园今已属头陀。
梦中蝴蝶迷人惯,世外莺花奉佛多。
日暮归来钟磬寂,榕阴竹影共婆娑。
法华寺
是谁带着厨馔来拜访这烟雾弥漫的山野,一路吹来的风仿佛带着绮罗飘动。
过去那些曾经被称为菩萨的人,如今却已属于头陀,名园已属他人所有。
梦中的蝴蝶总是迷人得让人习以为常,而那些世外桃源中的莺花也常常是奉佛之人。
日暮时分归来时,钟磬声中一切都显得寂静无声,唯有榕树和竹影在婆娑起舞。
【注释】
- “谁携厨馔”:是谁带来食物来拜访?“厨馔”:即食物,指来访者带的食物。
- 法华寺:位于今江苏南京栖霞山上,南朝梁天监年间(公元502-519年)始建。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等曾在此作过诗赋题咏。
- 烟萝:形容山林幽深,云雾缭绕。
- 薰风:和煦的春风。
- 绮罗:指华丽的服装。
- 遗老:这里指寺庙里的僧侣们。
- 菩萨:佛教名词,指救苦救难的佛陀弟子,又称“大愿”,意为“大愿众生”。
- 头陀:佛教语,意为“头陀行”。
- 梦中蝴蝶:比喻迷途的人或事,像梦中的蝴蝶一样扑朔迷离。
- 世外桃源:出自晋陶渊明《桃花源记》,指一种与世隔绝的理想境界。
- 奉佛多:指信奉佛教的人很多。
- 榕阴:榕树的阴凉之处。
- 婆娑:形容树木枝叶随风摆动的样子。
【译文】
是谁带着食物来拜访这片烟雾缭绕的山林?一路清风送来了绮丽的衣裳。
过去的那些僧人都曾被称为菩萨,如今却只能成为头陀,名园已被他人占据。
梦中的蝴蝶总是令人陶醉,而那些在世外的莺花也常常是拜佛的人群。
黄昏时分归来时,寺庙里只有钟磬声回荡,只有榕树和竹子的影子相互嬉戏。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全诗通过对法华寺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和对宗教世界的向往之情。
首句“谁携厨馔访烟萝”,诗人首先以问句的形式引入主题,表达了有人带着食物来拜访这座山林的情景。这里的“烟萝”二字,形象地描绘了山林的幽深和云雾缭绕的景象,使人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
接下来的两句“一路薰风扬绮罗”则进一步描绘了山路两旁的美丽景色。这里的“薰风”指的是和煦的春风吹拂着大地,带来了花草的香气;而“绮罗”则是华丽的衣裳,象征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第三句“遗老昔曾称菩萨”,诗人转而回忆过去那些曾经被誉为菩萨的僧侣们,他们曾经为社会作出过贡献,但现在却只能过着隐居的生活。这里的“菩萨”一词既指佛教中救苦救难的大愿众生,也暗示了诗人对过去生活的回忆和感慨。
第四句“名园今已属头陀”,诗人进一步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无奈。这里的“名园”指的是曾经属于他人的园林,而如今却成为了自己的家产。诗人在这里通过对比的方式,揭示了社会中存在的不平等现象。
第五到第八句“梦中蝴蝶迷人惯,世外莺花奉佛多”,诗人通过描绘梦中的景象和现实中的场景,表达了自己对于宗教世界的向往之情。这里的“梦中蝴蝶”和“世外莺花”都是富有象征意义的词语,分别代表了虚幻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诗人在这里通过对比两种不同的生活状态,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最后两句“日暮归来钟磬寂,榕阴竹影共婆娑”,诗人以日落时分归来的场景作为结尾,描绘了寺庙里宁静的氛围。这里的“钟磬寂”指的是寺庙中传来的钟鼓声已经消失,只剩下静谧的自然环境和寺庙的宁静气氛。而“榕阴竹影”则描绘了寺庙周围自然景色的美好,以及人们在其中闲适自在的生活状态。
整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对于世俗生活的厌倦和对于宗教世界的向往之情,通过对比和象征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同时,诗中还蕴含着对平等和自由的追求以及对社会不公现象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