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兼旬信息沉,故园回首棘森森。
几回欲觅来人问,相对无言泪满襟。
烽火兼旬信息沉,故园回首棘森森。
几回欲觅来人问,相对无言泪满襟。
注释与赏析:
- 烽火兼旬信息沉:烽火连天,消息已久未传。
- 故园回首棘森森:回想故乡,荆棘丛生,荒凉萧条。
- 几回欲觅来人问:多次想要寻找旧日的朋友或亲人询问。
- 相对无言泪满襟:虽然面对面却沉默无语,泪水盈满了衣襟。
烽火兼旬信息沉,故园回首棘森森。
几回欲觅来人问,相对无言泪满襟。
烽火兼旬信息沉,故园回首棘森森。
几回欲觅来人问,相对无言泪满襟。
注释与赏析:
在清末近现代初,陈肇兴的诗作《虞公庵》以其深邃的意境、丰富的历史内涵,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财富。该诗不仅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历史的深刻理解,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风貌。以下是对该诗的具体分析: 1. 诗句解析: - 一卧东山寺,千年姓氏留:这里的“一卧东山寺”可能指的是陈肇兴在某个特定的时间或地点选择了一个安静的角落,如东山寺中居住或修行,以此来寻找内心的宁静
【注】 榴花洞:在浙江绍兴东南山阴,有榴花洞。 苍苔:青绿色,指石上的苔藓。 山空:山野寂静。 尚:仍然。 曲水:曲折的流水。 东山:山名,在浙江省绍兴县南。 王谢:南朝时望族王、谢两大家族。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纪游诗,写诗人游览山阴(今绍兴)的石榴花洞口时的所感所见及所思。 “昔日逢仙处,苍苔满径斜。”此句为第一句,交代了诗人游览的地点和时间,即山阴道。“昔日”一词表明这是一次旧地重游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元旦作》。这首诗以“元”字为韵,首句押韵。整首诗语言朴实而感情真切,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状况。 译文: 早晨,雀鸟在庭院中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春风又吹过了一年。三十年后,我终于回到了家乡,但刚取得一点成就就感到惭愧。我举杯向母亲敬酒,烧香祝福太平。衣冠楚楚的人谁来向我道贺?门外响起了马铃的声音。 注释: 1. 啅雀噪前庭:啅雀,一种小鸟,叫声像啾啾喳喳。前庭,庭院
【注释】 万古:极言其久远。螺女:螺山。越王山:位于今浙江绍兴境内,是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所建。形胜:地势险要,形势优越。萝径:指山中小道。跻攀:攀登。 【赏析】 此诗为登览冶城(今江苏无锡市东南)之作。 首联写冶城地势之重要。“无诸国”指春秋时吴地,在今苏州、上海一带。“高城控百蛮”,指冶城地势险要,可以扼守百蛮之地。“高城”,指冶城地势高峻,城墙坚固。“控百蛮”,指可以控制周围的少数民族
南法云寺 五代通文寺,于今迹尚存。 桑沧千佛古,风雨一灯昏。 地拓峰为壁,山盘石作门。 磨崖怀昔彦,苔藓蚀题痕。 【注释】: - 五代:指五代时期(907年-960年),是唐朝灭亡后由中原进入南方的十个朝代之一。 - 通文寺:可能是指位于南法云寺内的寺庙,也可能是指南法云寺的名称。 - 于今迹尚存:至今这里还保留着遗迹。 - 桑沧千佛古:指的是桑沧山上的千年佛像古老而庄严。 - 风雨一灯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全诗如下: 碧海流千里,青山转万重。 一钩茅店月,半夜鼓山钟。 水落鱼龙静,天清霜露浓。 明朝有风便,放柁快相逢。 注释与赏析: - 第一句:“碧海流千里,青山转万重。”描述的是一幅壮阔的海景图。海水广阔无垠,流动着千里之遥;群山连绵不断,如同万层叠嶂。这里的“碧”和“流”描绘了大海的颜色和流动状态,而“千里”和“万重”则形容了大海的辽阔和山的层叠。 -
葫芦庐墩 市镇邱墟后,重来独怆神。 一花开破屋,五里半流民。 俗悍官依盗,村荒鬼弄人。 耕桑资令尹,救敝在还淳。 注释: 1. 葫芦庐墩:这是一座位于市郊的村落。 2. 市镇邱墟后:指的是村庄位于城镇市场之后的地带。 3. 重来独怆神:每次回来都感到一种深深的悲伤和不安。 4. 一花开破屋:比喻春天的到来打破了冬日的寒冷,同时也暗示了某种希望或新生。 5. 五里半流民:描述距离村庄五里远的地方
诗句解读: 1. 石壁镌诗遍,摩挲几度过。 - 注释:在岩石上刻满了诗,反复抚摸过多次。 - 赏析:描绘了诗人对诗歌的热爱和珍惜,以及他在岩壁上刻诗的情景。 2. 闽山临海尽,古寺入唐多。 - 注释:闽山靠近海边,古寺遍布唐朝时期。 - 赏析:描述了闽山与大海的地理关系,以及古寺在历史背景下的存在。 3. 黑夜闻山鬼,苍松挂女萝。 - 注释:黑夜里听到山鬼的声音,苍松上有女萝缠绕。 -
【注释】 自南台江至水口:从南台县到水口。 其一:第一首。 乍过罗星塔,还看福斗山:刚刚经过罗星塔,又回头眺望福斗山。 舟穿千岭曲:船儿在曲折蜿蜒的山谷中穿行。 帆转一溪湾:船帆转向一条小溪转弯处。 夜火明渔浦:夜里渔船上的灯光照亮了渔浦。渔浦:水边的小洲。 人声出市阛(kuǎn):集市上人们的喧哗声响传到城外。 前头烟树里,已是万安关:前面有一片烟雾缭绕的树林,已经是万安关了。 【赏析】
《钮贰尹殉节诗》,作者不详。 【注释】: 1. 死亦寻常事:死亡是人生常态,没有什么稀奇的。 2. 如君浩气存:就像你浩然之气依然存在。 3. 但知危授命:只知道在危急时刻舍生取义。 4. 不向虏求恩:不向敌人乞求恩惠。 5. 篆卸忠尤盛:卸下印章表示忠诚更加显著。 6. 官卑节弥尊:官位卑微,但节操高尚。 7. 荒陬思德政:荒凉的地区思念良好的政治。 8. 涕泣遍山村:眼泪鼻涕流遍山村。
山田青绿水田黄,看惯人家刈稻忙。 注释:山田的田地呈现出青绿色,水田的田地则呈现出黄色,这是农夫在收割庄稼时的情景。看惯了这种景象,也就觉得这是很正常的农事活动了。 乌雀也知禾黍熟,欢呼飞下野人场。 注释:乌雀也明白禾黍已经成熟了,所以它们会高兴地从天空中飞下来,落在农夫的田野里。这里的“野人”指的是农夫自己。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夏日田园的景象
消夏杂诗 地僻无人问索居,清风入户替翻书。 纸窗竹屋乌皮几,手写唐诗一月馀。 注释: 1. 地僻无人问索居:偏僻的地方没有人来探访。 2. 清风入户替翻书:清凉的风轻轻地吹进窗户,代替我翻看书籍。 3. 纸窗竹屋乌皮几:用竹子和纸做的窗户,黑色的书桌。 4. 手写唐诗一月馀:我亲手写了一个月多的唐诗。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一个僻静的角落独自生活的情景
【注释】 消夏杂诗:夏季的诗歌。 枫林日暮晚风凉,散步谁知抱恨长。 日暮晚风凉爽,诗人在散步时,却因心情不畅而抱恨久长。 人自趋炎吾耐冷,两般气味各分尝。 别人喜欢趋炎附势,我却能够忍受寒冷,两种不同的气味要分开去尝试。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炎热的夏日里独自在枫林中漫步,心情郁闷,无法排遣的心境。首句“枫林日暮晚风凉”描绘出一个宁静的画面,但紧接着的第二句“散步谁知抱恨长”
注释: 曾见黄巾(即黄巾军起义)此地过,连天鼙鼓达岩阿。 这里的儿童不懂世事,只是看到大人打仗就学着舞动戈矛。 译文: 我曾经见过黄巾军在这里经过,连绵的战鼓声传到了山崖之边。这里的儿童还不懂得世故,他们只是看到大人打仗就学着舞动戈矛。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战争带来的破坏和影响,通过儿童的视角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诗中“曾见黄巾”四字,暗示了这是一场由黄巾军引发的战争
注释: 平畴来往笠团团,一片骄阳汗不干。 ——意思是说,我戴着斗笠在田间来回走动,烈日炎炎却汗水不沾衣襟。 漫道裸裎能浼我,野人原不着衣冠。 ——意思是说,谁说裸体就能玷污我,我是野人,从来就不穿衣裳。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著名诗人杨万里的《夏日田园杂兴》系列诗作中的一首。这首诗描写了作者在炎热的夏日里,穿着斗笠,在田间劳作,尽管天气酷热,但他却汗流浃背,丝毫不感寒冷。同时
消夏杂诗 为怜高洁绝尘氛,爱汝蝉声树里闻。 笑杀於陵陈仲子,不能如蚓又输君。 注释 - 怜高洁:对那些纯洁无暇的人表示同情和喜爱。 - 绝尘氛:形容人超然物外,不受世俗污染。 - 爱汝:对某人的深情厚爱。 - 蝉声:夏天蝉鸣的声音。 - 树里:在树木之中。 - 於陵:古代地名,此处可能指的是春秋时期的隐士陈仲子。 - 陈仲子:这里用来形容人的高尚品格。 - 不能如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