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当秋社,儿童报雁来。
稿砧相别久,莫是有书回。

【注释】

八月——农历八月,即秋季。

鸿雁——大雁,因秋高气爽时南飞的大雁常成为候鸟,故称之。古人常用雁来比喻书信。

稿砧(zhēn)——古代的一种石制的乐器,形似砧板,用两块石头合抱在一起敲击,用以捣衣。

别久——离别的时间已经很长了。

有书回——指有书信寄回来。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深秋时节的农村生活画面。诗中的“鸿雁”,是诗人在秋天里看到的最常见、最熟悉的一种候鸟。它每年秋天从北方飞到南方过冬;第二年春天,再飞回北方。由于它的到来和离去,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不少变化。所以人们常常以鸿雁来比喻信使。诗中写的就是这样一个情景:八月当秋社,儿童报雁来。

“迎鸿”二字总领全诗。“八月”点明了时节,“当秋社”交代了时间和地点,“儿童”写出了人物特征。一个“报”字,把儿童们盼望鸿雁的消息写得活灵活现,充满童趣。

第二句写鸿雁到来的情景。“稿砧”一词,既写出了当时的环境,又烘托出儿童们的欢快心情。

第三句进一步写儿童们对鸿雁的依恋之情。鸿雁远去,久久不见归来,他们不禁要问:“鸿雁什么时候回来呢?”

最后两句写鸿雁迟迟不归,使得孩子们更加急切的心情。“莫是有书回”,既表明孩子们急于得到鸿雁的回信,又表现了儿童们对鸿雁的关切之情,同时,也反映出当时通信不便的现状。

整首小诗语言通俗易懂,明白如话,但又生动活泼,富有情趣,充分表现出儿童们的天真、活泼和好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