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人到武昌,已作半途喜。
那识武昌南,烟水五千里。
”`
祭告南岳杂诗
行人到武昌,已作半途喜。
那识武昌南,烟水五千里。
译文:
我行至武昌,已经到达旅程的中途,心生喜悦。
却不知武昌位于何处,眼前是绵延千里的江水与烟雾。
赏析:
这首诗是明末清初诗人高珩的《祭告南岳杂诗》之一。诗人以“行人”自喻,表达了自己行走在旅途中的心境。从诗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对旅途中所见美景的惊叹和内心的愉悦。然而,尽管诗人已经走到了旅程的一半,但他并未意识到目的地——武昌的确切位置,眼前的长江水波和烟雾让人分不清方向。这里的“烟水五千里”形容了长江的广阔和深远。
通过这首诗,我们不仅可以看到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更可以感受到他在旅行中的心理变化,以及他对未知的探索和对旅途美景的欣赏。这种体验在当时的文人中并不罕见,他们常常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状态。此外,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文人生活的态度,即文人不仅要有深厚的文学功底,还要有对自然和社会的深刻理解。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状态,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背景。它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是研究明清时期文人生活的珍贵资料。
注解
- 行人:行走中的旅人。
- 已作半途喜:已经行进到了旅程的一半,感到高兴。
- 那识武昌南:却不知道武昌的具体位置。
- 烟水五千里:长江水面上的烟雾与水流连绵不绝,长达五千里。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明末清初,作者高珩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风格受到了白居易的影响,语言清新自然,富有生活气息。这首诗可能是诗人在某个旅程中的所感所想,通过描写旅途中的风景和心情,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感悟。同时,这也反映了当时文人的生活态度,即在忙碌的日常生活中寻求心灵的平静和慰藉。
这首诗不仅是高珩个人情感的抒发,也反映了那个时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明清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文化背景,以及文人的生活方式和心理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