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回首白云封,飘瞥烟峦几万重。
山到小孤都划断,江当大别更相逢。
珠宫北上倾三岛,铜鼓南来震九峰。
却笑乘槎推博望,祇携身毒一枝筇。
维扬送汪东之汉上
海门回首白云封,飘瞥烟峦几万重。山到小孤都划断,江当大别更相逢。
珠宫北上倾三岛,铜鼓南来震九峰。却笑乘槎推博望,祇携身毒一枝筇。
注释:
维扬(今江苏扬州):扬州古名,在今扬州市。汪东:即汪遵,字东之,唐代文学家、诗人。汉上:指长江上游一带。维扬:今江苏扬州市。海门:今江苏省泰兴市境内的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云封:云雾缭绕。飘瞥:形容山势高峻,烟雾迷蒙。烟峦:云雾笼罩的山峦。几万重:极言山峦之多。山到:指长江流经小孤山时被隔断。小孤山:又名青山,在今江西九江市东北。都:全部、彻底的意思。划断:断绝或阻断。江当:指长江横贯。大别:今安徽六安市一带。相逢:相遇。
珠宫:比喻长江。北:从北岸。倾:倾倒。三岛:指长江入海口的三个沙洲。珠宫北上倾三岛:比喻长江水势浩大,波涛汹涌地冲向三座沙洲。铜鼓:传说中一种乐器,形如铜锣,因用铁锤敲击发声而得名。南来:指从南方而来(这里指长江)。震九峰;震动九座山峰。铜鼓南来震九峰:比喻长江水势浩大,波涛汹涌。却笑乘槎推博望:反问语气,讥笑那些想乘木筏子去求仙访道的人。乘槎:传说中有一人乘木筏子去天河求仙。博望:传说中的地名,即博望县,今河南方城县东南。只携身毒一枝筇(qiú):只能携带一根筇竹杖就去了,表示旅途艰难困苦。身毒:古代印度国名,又称天竺。筇:竹子做的手杖。
赏析:
这是一首送友人赴汉上为官之作。全诗以“维扬送”为题,写送别之情;而送别的地点是海门,所以诗中描写海门景色也多。作者抓住海门的特定环境,描绘了一幅壮伟壮丽的画面。
第一联“海门回首白云封,飘瞥烟峦几万重”。海门是维扬的门户,又是海陆交通的要道。诗人登上高楼俯瞰海门,只见那层层叠叠的群山在云雾中时隐时现,宛如一座天然屏障。“白云封”形象地描绘了茫茫云海中的海门雄姿。“万重”,形容群山重叠,层峦叠嶂,十分壮观。
第二联“山到小孤都划断,江当大别更相逢”。“小孤山”位于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长江中游的北岸。诗人登高远眺,只见群山连绵不断,直至小孤山时才豁然开朗。诗人想象自己站在高处,俯瞰长江奔流不息,与小孤山相会。“都划断”形象地表达了长江水势浩大,波涛汹涌,将小孤山与江面隔开的景象。“江当大别更相逢”则描绘了长江横贯湖北与安徽两省,与大别山脉相会的壮丽画面。这两句诗既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惜别之情,又展示了维扬地区壮美秀丽的自然风光。
第三联“珠宫北上倾三岛,铜鼓南来震九峰”。珠宫是长江入海口的三座沙洲之一,即今天的崇明岛。诗人遥想珠宫北侧的三岛被长江水势冲刷得面目全非,只剩下几块残存的岩石。“铜鼓”是长江入海口的一块礁石。诗人想象着铜鼓在南来的江水中回荡激越的声响,仿佛在震撼九座山峰一般。这两句诗既展现了长江水势浩大,波涛汹涌的特点,又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美好祝愿。
第四联“却笑乘槎推博望,祇携身毒一枝筇”。槎,木筏子。博望是传说中的地名,即博望县。筇,竹子做的手杖。诗人通过反问的形式表达了对友人的期望:“你一定要带着一根筇竹杖就去了!”“身毒”是指古印度国名。这里的“身毒”指的是印度,即现在的尼泊尔。“一枝筇”象征着坚韧不屈的精神品质。这两句诗既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心和祝福,又寄寓了他对友人的期望和期盼。
整首诗以海门为背景,通过描绘维扬地区的自然景观,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以及对其美好未来的祝愿。诗中运用了大量的动词和形容词,生动地描绘了维扬地区壮美秀丽的自然风光和壮丽的江景;同时,也巧妙地运用了反问手法,表达出对友人的期望和祝福,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浓厚的感情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