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条秋九月,寂历夜三更。
漏永思无绪,愁多梦不成。
残镫浮客舍,落趺怨秋声。
侧耳邻家笛,萧然万虑清。

【注释】

①萧条:冷落,凄凉。秋九月:指初秋九月。

②寂历(lì):幽静。三更:深夜十二时。

③无绪:无绪思,指没有心事可想。

④愁多梦不成:忧愁太多,难以入眠。

⑤残灯:未燃尽的灯光。浮客舍:漂泊在外的旅人居住之处。

⑥落趺(fù):跌坐、盘腿而坐。怨秋声:埋怨秋天的凄清。

⑦萧然:空阔的样子,形容心境空明澄净。万虑清:所有的忧虑都消除了。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羁旅秋夜失眠的诗。首句“秋九月”,点出季节,次句“寂历夜三更”,写出时间,三、四两句写诗人在孤寂的夜里不能入睡的原因,五、六两句写诗人因愁思难遣,因而无法入睡,只好听邻家吹笛,七、八句写听了邻家笛声后诗人的心境,全诗以景起,以情结,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此诗是一首写羁旅秋夜失眠的诗。首句“秋九月”点明季节;次句“寂历夜三更”写时间:三、四两句写诗人在孤寂的夜里不能入睡的原因;五、六两句写诗人因愁思难遣,因而无法入睡;只好听邻家吹笛,七、八两句写听了邻家笛声后诗人的心境。全诗情景交融,意境深沉。

“萧瑟”一词,常用来描绘悲凉凄冷的景象。如刘桢《赠从弟》:“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岑参《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李益《江南曲》:“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张祜《寄远》:“远山不可尽,秋思更无穷。每览佳人诗,愁来独长吟。”这些诗句都是写秋景,但都不如本诗写得深刻。

这首诗通过写诗人秋日夜晚失眠的情景,表达了他内心深藏的忧思和苦闷。

诗的开头就点明了节令——秋天。这年秋天,正是“八月政刑,侵削方至,九门闭束”(《汉书·王莽传》)的时候。当时王莽篡夺汉政权,建立新朝,实行严刑峻法,搜括民财,弄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作者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里,所以心情总是郁郁寡欢,百无聊赖的。诗中“秋九月”、“寂历夜三更”、“漏永思无绪”等句,正反映了诗人的这种心情。

“漏永思无绪”一句,历来为人们所称诵。它说明诗人彻夜难寐,是因为心中有许多事情,无法解脱,无法排遣而造成的。这一句,不仅说明了诗人失眠的原因,而且表现了他的精神状态,透露出了他的心绪。

接着又写了诗人无法入睡,只好去偷听邻家的笛声。诗中的第三、四句说:“愁多梦不成。”为什么“愁多”?前面已说过,是“漏永思无绪”;“梦不成”又是为什么呢?因为“愁多”,所以即使睡下也睡不着。这里诗人用“愁”字来概括自己的心绪,把抽象的感情用具体的事物表现出来,形象生动,富于感染力。《古诗十九首》中有一篇叫《西北有高楼》,其中就有“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的句子。这里的西南风,是指情人的情爱之风吹拂自己;而西北风则是无情的寒风。这里,诗人借用这个比方,说自己虽然想入情人怀,但因为愁思太多而无法成眠。

诗人写到“侧耳邻家笛”。这一句很耐人寻味。诗人在如此寂静的环境中听到邻家吹笛的声音,感到特别亲切和高兴。原来,他之所以失眠,是由于愁思太多;而听到隔壁吹笛,却能使他的心情变得明朗起来。这是因为笛声能使人忘却忧愁,使人得到精神上的解脱。

这首诗通过对诗人秋夜失眠的描写,抒发了自己的愁闷苦恨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