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洗三山翠,波澄万里流。
云边双过雁,天际一孤舟。
风止帆飞速,潭空月影留。
为怜黄阁老,安渡不知愁。

《过黄天荡顺风安澜而渡竟不知其险赋此》是清代诗人张鹏翮创作的一首诗。下面将逐步探讨这首诗:

  1. 诗歌原文
    雨洗三山翠,波澄万里流。
    云边双过雁,天际一孤舟。
    风止帆飞速,潭空月影留。
    为怜黄阁老,安渡不知愁。

  2. 诗句释义

  • 雨洗三山翠:形容雨水清洗过后,三山显得更加翠绿。
  • 波澄万里流:描述水面清澈,波光粼粼,仿佛流淌在万里的水域中。
  • 云边双过雁:描绘远处天空中的两只大雁飞向云层之上。
  • 天际一孤舟:指在广阔的天地之间,仅有一只孤独的小舟。
  • 风止帆飞速:风停后,帆迅速鼓起,显得十分迅速。
  • 潭空月影留:水面平静,月光倒映在潭水中,留下一片明亮的影子。
  • 为怜黄阁老:这里黄阁指的是黄阁老,可能是对一位年长者的称呼,表达了诗人对这位老人的同情和怜悯。
  • 安渡不知愁:意思是老人安心渡江,但不知道他所面临的危险或担忧。
  1. 译文
    雨水洗净了山间的绿色,让湖水变得清澈明净。
    云层间飞翔的大雁掠过天际,留下一条孤单的小船。
    当风停歇时,船帆鼓起,迅速前行。
    在平静的水面上,月亮的影子在水中摇曳。
    对于那位黄阁老来说,他不知道前方的危险,只是安心地渡江。

  2. 赏析

  •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又略带忧郁的画面。雨后的山水、飞翔的大雁、孤独的小船等细节,都展现了作者细腻的观察力和对自然美的热爱。
  • 诗中通过“雨洗三山翠”,“波澄万里流”等意象,传达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赞叹,同时也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愿景。
  • “为怜黄阁老,安渡不知愁”一句,既表现了对老人的同情之情,也揭示了诗人内心的忧虑和不安。这种情感的交织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深刻的哲理意味。
  1.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康熙八年,当时张鹏翮刚刚进士及第,被任命为苏州府知府。他在此期间经历了母亲去世的悲痛,之后又被派往边疆处理俄罗斯国扰边的事宜。因此,这首诗也可能是他在这段艰难时期的一种自我安慰和对国家忠诚的体现。

  2. 艺术手法

  • 对比描写:诗中用雨后的山景与湖面的平静形成对比,以及大雁与孤舟的关系来突出主题,增强了诗的意境。
  • 借物抒怀: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诗人巧妙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心境。
  1. 文化意义
  • 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描述,更是对人生态度的思考。它提醒我们,即使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也要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生活。
  • 诗中的“黄阁老”可能暗指古代的文人或士大夫,这反映了作者对传统文人生活的关注和对时代变化的敏感。
  1. 名家点评:清代学者对这首诗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们认为这首诗不仅仅是写景,更是在表达一种超越物质的精神追求和人生哲学。

张鹏翮的《过黄天荡顺风安澜而渡竟不知其险赋此》是一首充满哲理和美感的诗歌。它不仅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刻感悟,还体现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对历史的尊重。这首诗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都是非常丰富的,值得读者细细品味和深入探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