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宾鸿雁叫天涯,一片轻霜菊未花。
满地凄凉谁乐土,百年欢会几人家?
高秋木落青山瘦,野水舟横落日斜。
不敢登高凭北望,太行云尽易兴嗟!

【注释】

河南:指今河南一带。鸿雁叫天涯:鸿雁在秋天飞向南方,叫声凄厉,故云。

一片轻霜菊未花:一片清冷的秋霜,还没有使菊花盛开。菊:这里指菊花。

乐土:理想的、安乐的地方。

百年欢会几人家:百年来多少家庭有欢聚之时,如今却难得见到。

高秋:秋季。木落:树叶落尽。青山瘦:形容山势峻峭,草木稀疏。

野水舟横落日斜:野水上,小舟横泊在夕阳西坠时斜照的影子中。

太行云:指太行山之云。兴嗟:因感慨而生叹声。

【赏析】

此诗作于元大德八年(1304),是诗人闻河南水灾后所写。

首联“闻河南水灾,来宾鸿雁叫天涯,一片轻霜菊未花”四句为题上起意。诗人听到河南发生水灾的消息,便联想到远方的鸿雁哀鸣,看到霜降而尚未开花的菊花,由此想到中原大地的荒凉和人民遭受的苦难。

颔联“满地凄凉谁乐土,百年欢会几人家?”进一步描写了水灾后的惨状。“满地凄凉”既形容灾后的景象,也表达了诗人对百姓遭受灾难的同情;“谁乐土”,即问谁能享受安乐之地;“百年欢会几人家”,则感叹百年来有多少家庭能够团圆。这两句通过对比,突出了灾区人民的痛苦生活。

颈联“高秋木落青山瘦,野水舟横落日斜”承接前文,进一步描绘了灾区的景象。“高秋”表明季节,“木落”说明树木已经枯萎,而“青山瘦”则描绘了山势峻峭、草木稀疏的景象。“野水舟横落日斜”则写出了野水上舟横漂于落日余晖之中的情景。

尾联“不敢登高凭北望,太行云尽易兴嗟!”表达了诗人对灾区人民的同情以及对国家未来的担忧。他不敢登高去凭栏远眺,因为太行山上的云雾已经消失,只剩下苍茫的原野和残破的家园。这里的“兴嗟”一词,既表示了诗人内心的感慨,也暗示了他对国家未来命运的关注。

整首诗通过对河南水灾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灾区人民的同情以及对国家未来的忧虑之情。同时,诗人还借景抒情,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自然景观之中,使诗歌更加富有感染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