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声万马来,猛与客心斗。
峰巅生晴云,山背学釜覆。
望岳渺一线,远势各背就。
窥云隐涧花,拨藓认崖窦。
秋凋晒药石,林鹤欲比瘦。
雁过浮远烟,人来倚孤岫。
古青浮若拳,空翠小于豆。
穿径绕萧寺,外景涤孤陋。
绝顶俯平原,杰阁耸云构。
清泉响石涧,静听泻飞溜。
晚风堕高树,凉逼衣痕绉。
东台山
秋声万马来,猛与客心斗。
峰巅生晴云,山背学釜覆。
望岳渺一线,远势各背就。
窥云隐涧花,拨藓认崖窦。
秋凋晒药石,林鹤欲比瘦。
雁过浮远烟,人来倚孤岫。
古青浮若拳,空翠小于豆。
穿径绕萧寺,外景涤孤陋。
绝顶俯平原,杰阁耸云构。
清泉响石涧,静听泻飞溜。
晚风堕高树,凉逼衣痕绉。
译文:
秋天的山林中万马奔腾的声音,让人的心也为之激烈地跳动起来。山峰之上飘起了晴朗的云彩,而山的背后则像锅里的水一样翻滚。遥望着巍峨的泰山,只能看到一线远去的身影,它们各自依山傍水而立。透过云雾,隐约可以看到涧中的花朵,拨开苔藓可以发现岩壁上的洞穴。秋天的树叶已经凋零,仿佛在晒药石上留下了痕迹。树林中的仙鹤,似乎也在与秋风比拼消瘦。大雁飞过远方的烟雾,人们来到孤独的山峰下。古老的青松就像拳头一般,而周围的绿色植被显得更加渺小。穿过小径绕过萧氏寺院,外面的景色洗涤着人们的狭隘和陈旧观念。站在最高处俯瞰平地上的景色,雄伟的阁楼矗立在云端之上。清泉从石头缝中流淌,静静聆听着它奔流而下的声音。傍晚的风吹动着高高的树木,清凉的气息让衣服上的皱褶都变得清晰可见。
赏析:
《东台山》是一首描绘泰山风景的诗作。全诗通过生动形象的描述,展现了泰山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首句“秋声万马来,猛与客心斗”描写了秋天山林中的万马奔腾之声,以及它给人的内心带来的强烈冲击感。这一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地表达了泰山秋季的壮观景象给诗人带来的震撼。同时,“猛与客心斗”也表达了诗人对泰山美景的赞叹之情。
接下来四句“峰巅生晴云,山背学釜覆”则具体描绘了泰山之巅的景象。“峰巅生晴云”,描绘出泰山之巅天空澄澈、云朵飘渺的美丽画面;“山背学釜覆”则用比喻的手法,将泰山的背侧比作锅底,形象地展现了其险峻的特点。这几句通过对泰山不同部位的描绘,形成了一幅完整的山水画卷。
接下来的八句进一步展开了泰山的壮丽景色。“望岳渺一线,远势各背就”描绘了远处的泰山如同一条线般遥远,每个方向的山势都在向远方延展;“窥云隐涧花,拨藓认崖窦”则通过“窥云”和“拨藓”这两个动作,展示了泰山深处的隐秘之美。这些诗句不仅展现了泰山的壮美,还体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细致观察和深刻感受。
在描述泰山秋景的同时,作者还不忘展现泰山的历史和文化气息。如“秋凋晒药石,林鹤欲比瘦”一句,既描绘了秋天泰山上的药材和鸟类,又通过“欲比瘦”这一比喻,展现了泰山作为文化象征的意义。此外,“雁过浮远烟,人来倚孤岫”也传达出了一种孤寂而又宁静的氛围,使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哲理。
最后两句“古青浮若拳,空翠小于豆”则是对泰山整体景观的评价。通过将山峦比作拳头大小的青松,突出了泰山的高大威严;而将周围绿色的植被比作豆子般大小,则强调了泰山周围环境的秀美。这两句既赞美了泰山的独特之处,又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
《东台山》这首诗以其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力,成功地描绘了泰山壮丽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对泰山不同部位的描绘,展现了其雄伟壮观的特点;同时通过对比和比喻等手法,展现了泰山的历史和文化气息。整首诗既有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有对历史文化的思考和领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