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有幽栖志,干戈莽自愁。
携家思乐土,学稼服先畴。
黄卷孤镫夕,青松古屋秋。
风尘虽未解,何敢竟淹留。

【解析】

题干所给诗句为“送李辅堂入都”,要求分析这首诗。

从诗的标题来看,这是一首送别之作。诗人送别了友人李辅堂,表达了自己的依依惜别之情。

全诗四句,每两句一联。

第一联,首句写诗人与李辅堂的关系,是同乡好友。第二句写诗人对李辅堂的劝勉之辞。第三句写诗人对李辅堂的关切。尾句点明送别的缘由,即李辅堂即将入京,而自己却要留滞于此。

第二联,写李辅堂入京之后的生活情况。前一句写李辅堂将在京中从事学术活动。后一句则表明自己虽身居陋室,却仍不忘学。

第三联,前半句写李辅堂入京之后的生活态度,他不愿沉溺于享乐,而是要在学问上有所建树。后一句写李辅堂入京之后的生活环境。他虽然身处闹市,但心中仍然有一片宁静的地方。

第四联,先写诗人所处的环境,黄昏时独自读书,灯烛昏黄。再写诗人居住之处,四周环山,山上长满了松柏。尾句写自己虽然身在繁华之地,但是内心仍然忧虑不安。

第五联,写诗人对李辅堂入京的担忧。前两句写诗人担心李辅堂在京城会受尽折磨。后两句则是说诗人不愿意李辅堂在京城滞留。

【答案】

【注释】

(1)“非”:不是;“幽栖”:隐居山林;“志”:志向。(2)“干戈”:指战争;“莽自愁”:充满忧愁。(3)“携家”:带领家人;“思乐土”:向往安居乐业。(4)“学稼”:学习耕种;“服先畴”:效仿先辈。(5)“黄卷”:指书册;“孤镫”:指孤灯;“夕”:晚上。

(6)“青松”:指山中的松树;“古屋”:指山中的房屋。(7)“风尘”:指战乱;“解”:消除。(8)“淹留”:久留不归。(9)“何敢”:怎么敢,不敢。

赏析:

此诗是作者送别好友李辅堂入京所作,表现了作者的深厚友谊和对朋友的关切与不舍之心。

首联直抒胸臆,表达送别之意。首句交代与李辅堂是同乡之人。次句以劝勉之词相慰,勉励李辅堂远离家乡,远赴京师。三四句则写诗人对李辅堂的关切。“思”字写出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心和牵挂之情;“学稼”则写出了诗人对友人的期望和祝愿之情。尾句点出送别的缘由,即李辅堂即将入京,而自己却要留滞于此。

颔联写李辅堂入京后的生活状况。前一句写李辅堂将在京中从事学术活动,表现了他对学术的热爱和追求;后一句则表明自己虽身居陋室,却仍不忘学,表达了自己对学问的执着追求和对友人的殷殷期望。

颈联写李辅堂入京后的生活态度。前半句写李辅堂入京之后的生活态度,他不愿沉溺于享乐,而是要在学问上有所建树;后一句则表明自己虽然身处闹市,但心中仍然有一片宁静的地方。这一联既展现了李辅堂的高尚情操,也体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

尾联抒发了诗人对友人入京的担忧之情。前两句写诗人担心李辅堂在京城会受尽折磨;后两句则是说诗人不愿意李辅堂在京城滞留。这一联既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心和牵挂,也体现了他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友人的深情厚意。

全诗语言简练、含蓄蕴藉,情感真挚而深沉,既表达了作者对友情的珍视,也展现了作者高洁的人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堪称佳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