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前戎服对源休,一击惊看面血流。
岂有武人能办此,即无逸事亦千秋。
追兵倒用司农印,植槊高悬悍卒头。
梁上大绫三百疋,尘封依旧未曾收。
诗句释义
- 殿前戎服对源休 - 这句话描述了段太尉(段秀实)在殿前穿着军装的场景。”戎服”指的是军装,”对源休”可能是指面对敌人或某个特定的人物。
- 一击惊看面血流 - 这个部分表达了在激烈的战斗中,段太尉突然看到敌人流血的场面,震惊而恐惧。
- 岂有武人能办此 - 这里提出了一个问题:“难道一个武士能够完成这样的壮举吗?”这里的“武人”指的是武士或战士。
- 即无逸事亦千秋 - 尽管没有传说中英勇事迹被记载下来,但这个行为本身就是值得纪念的,它将会流传千古。
- 追兵倒用司农印 - 描述追兵倒持司农印(古代的一种印章,用于管理国家财政)投降的情景。
- 植槊高悬悍卒头 - 描绘了将敌人的头颅悬挂在长矛上的场景,形象地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英雄的决心。
- 梁上大绫三百疋 - 这句可能是在讽刺或夸张地说,虽然战斗激烈,但是这些丝绸没有被掠夺走。
- 尘封依旧未曾收 - 最后一句强调了这些丝绸至今仍然保存完好,没有被掠夺者带走。
译文
殿前戎装对源休,一击惊看面血流。
岂有武人能办此,即无逸事亦千秋。
追兵倒用司农印,植槊高悬悍卒头。
梁上大绫三百疋,尘封依旧未曾收。
赏析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述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战场上的英勇和悲壮,以及战争中人性的一面。诗中的主人公段太尉(段秀实)在战场上表现出的英雄气概和坚定决心,即使在残酷的战争面前依然保持着尊严和勇气。他的行为不仅是对敌人的威慑,更是对后世的一种警示和鼓舞,提醒人们在和平时期也要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和自由。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人们的情感,通过诗歌这种形式向读者传达了作者对于历史事件的思考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