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到会宁五十里,邑宰遣人特道喜。我自过来觉平常,不料逾时飞白雨。
若使此时涧中行,随波逐浪可知矣。想见大雨时行时,行人多似尾生死。
我闻秦始皇,鞭石有奇方,何不驱此陵谷作平场。
又闻西蜀王,五丁开径荒,何不凿此山腰走康庄。
我欲运南山之石,炼汾水之钢,选邓林之乔木,采渭川之修篁,访名匠于鲁宋,在此百丈崖上,造成七十二座跨水梁。

【注释】

七十二过涧:指李白在流经四川的嘉陵江南岸,从江州(今江西九江)到白帝城(今重庆奉节)间的长江中游地区,有七十二座险要的峡谷,这里泛指。

会宁:即会昌,唐代为避唐武宗李炎讳,改昌州为会昌。会昌是李白的故乡。

邑宰:地方长官。特道喜:特地来传达喜庆的消息。

平常:平易,不稀奇。

逾时:过了一些时候。飞白雨:形容春雨连绵不断。

涧中行:山涧里行走。随波逐浪可知矣:顺着水流走,随着波浪漂。尾生死:形容雨水打湿人。尾,拖。

秦始皇:秦朝开国皇帝嬴政。鞭石:传说秦始皇曾用鞭子敲打巨石,使之碎裂。

西蜀王:指古蜀国国王杜宇。五丁开径荒:传说蜀地五丁力士开凿道路,以通商旅。

南山之石:指泰山上的石头。炼钢:冶炼钢铁的技术。

邓林:传说中的树木名,产于昆仑山南面邓林县一带。

渭川:古水名,发源于甘肃渭源,流入陕西关中平原。修篁:高高的竹。

鲁宋:春秋时鲁国和宋国的合称。名匠:技艺精湛的工匠。百丈崖:在今江西庐山南端,相传李白曾在这里作《望庐山瀑布》诗。

【赏析】

此诗前两联写诗人在流经四川的嘉陵江南岸,自江州到白帝城间长江中游地区的所见所感,后两联写诗人想象秦始皇、西蜀王以及名匠们开山凿洞造桥的壮举,并以此抒发自己渴望像他们一样建功立业的愿望。

首联点明题旨,说诗人在经过会昌五十里后,被当地的官吏特别传来喜报。“我”本以为经过此地会很平常,没想到竟下了一场持续不断的春雨,于是不禁感叹起来。“不觉”、“未意”、“逾时”、“不觉”等词句,既表达了诗人的惊讶之情,也渲染了春霖的绵绵无绝的情景,使诗人感到一种新奇的美感。

颔联由眼前的景色联想到历史上的人物。诗人想象如果此时正从山涧中行走的话,那将是怎样一幅随波逐浪的图景啊!“尾生死”,形容雨水打湿人,又写出山雨的凶猛,使人无法躲避,只能任凭它摆布。这两句通过对比,突出了山中行人的艰辛和无奈。

颈联则进一步发挥想象,把诗人对秦始皇和西蜀王开山凿渠的崇敬之情与名匠们巧夺天工的技艺联系起来。“何不”二字,既表现了诗人对于古人的钦佩之情,也表达了他对于能够施展才华、建功立业的向往和追求。

尾联诗人进一步驰骋想象,设想自己若能运来南山之石,练取汾水之钢,再请邓林的乔木和渭川的修篁来为自己造桥铺路,那么,这座跨水的大桥一定会像当年秦始皇、西蜀王那样壮观而辉煌。这一想象,不仅表明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而且寄托了他对于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向往。

全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古人事迹的想象,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和历史的敬仰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于建功立业、造福人类的美好愿望。这种情感既深沉而真挚,又富有诗意和浪漫色彩。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