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物琅玕,偏爱傍、子猷书屋。微雨后、月痕低照,亭亭新沐。洛女凌波鸣杂佩,湘人鼓瑟敲寒玉。早风雷、一夜起龙孙,森然绿。
何处是,秦川曲。休更觅,筼筜谷。只闲庭半亩,差堪医俗。振箨未随秋寂寞,窥帘似共人幽独。待他年、玉版好同参,宁为腹。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概括诗句内容,分析表达技巧及语言特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逐句释义”“赏析”,这是考查理解诗句能力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不要只答出诗句本身的意思,还要注意诗句的表达技巧和表现手法以及语言特点等。本题是一道诗歌内容概括类试题,题干要求“逐句释义”,考生应先解释每一句诗的含义,然后进行简单的赏析;题干要求“赏析”,考生要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来分析。

何物琅玕,偏爱傍、子猷书屋。微雨后、月痕低照,亭亭新沐。洛女凌波鸣杂佩,湘人鼓瑟敲寒玉。早风雷、一夜起龙孙,森然绿。

译文:

什么宝物像琅环般珍贵,它却偏偏喜欢挨着你书房旁。微雨过后月色映照着竹叶,竹叶亭亭玉立刚刚沐浴过。洛女轻步凌波声清脆悦耳,湘人吹奏笛子声音清越如同玉。早有风雷在一夜之间催发新笋,满园春色绿得郁郁葱葱一片。

何处是,秦川曲?休更觅,筼筜谷。只闲庭半亩,差堪医俗。振箨未随秋寂寞,窥帘似共人幽独。待他年、玉版好同参,宁为腹。

注释:①琅玕(láng gān):美玉。②子猷:指晋王献之,字子猷。子猷爱竹。③凌波:指洛女。④鼓瑟:指湘君鼓瑟。⑤玉版:指王羲之书法。⑥秦川曲:指秦地的乐曲。⑦筼筜:一种水边的植物名。⑧玉版:指王羲之书法。⑨差堪:差不多可以。⑩振箨:竹子脱下的壳。比喻才高学富的人,也指隐士。

赏析:

此诗首联两句点明诗人对竹林的钟爱,突出了诗人的个性特点——热爱自然。“何物琅玕”,诗人以“琅玕”喻竹,赞美它的美好。接着写竹林的环境和特征,“偏爱傍、子猷书屋”。这里,诗人用子猷典故,借典抒情,表现了自己对竹子的喜爱之情。“微雨后、月痕低照,亭亭新沐。”这一句写景细腻生动,写出了雨后月光下竹影婆娑的情景。“洛女凌波鸣杂佩,湘人鼓瑟敲寒玉。”这两句中,诗人以洛女和湘人自比,表明自己的高洁品质与高雅情趣。最后两句写自己对竹子的喜好之情。

第二联:“早风雷、一夜起龙孙,森然绿。”写竹林的景色变化。“早”字点明时间,说明竹林是在早晨被风雪所摧折。“森然绿”三字写出了竹林茂盛的景象。

第三联:作者通过写竹,表现出自己对名利看得很淡。“闲庭半亩”写出了自己隐居的心境。“差堪医俗”说明自己虽无大才,但也能“医俗”。

尾联:“玉版好同参,宁为腹。”意思是说,我愿做竹子,而不愿做玉版的装饰品。“宁为腹”三字表明了自己的志向。

这首词是一首咏物词,上片写竹的形、色、态;下片写竹的意,写其品格与胸襟。全词融情入景,情景交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