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多哀乐,顿失强记力。
手披书万函,心游天八极。
掩卷辄健忘,开编疑旧识。
束发受六经,如石铭胸臆。
儒冠来误人,草草事涂饰。
岁月坐销磨,性灵半薄蚀。
恨不化蠹鱼,神仙字三食。
扪心悔已迟,名者学之贼。

【注释】

感怀杂诗:感慨时事而写的杂诗。中年:指四十岁以后的人。强记力:记忆力很强的人。万函:指书籍极多。心游天八极:心遨游于天地之间。八极,泛指上下四方。掩卷辄健忘:一打开书就忘记所读的什么内容了。疑旧识:怀疑自己以前读过的书。束发:古代男子二十岁束发成髻。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如石铭胸臆:像刻在胸上的石头一样牢不可移。儒冠:儒家学者戴的帽子,这里指做官。误人:耽误人。草草:马虎,不细致。事涂饰:办事敷衍应付。岁月:年月。性灵:人的性情和灵性。半薄蚀:一半被侵蚀,一半未被侵蚀。恨:遗憾。化:同“化”字,变化。蠹鱼:蛀书虫。扪心:扪着胸口。悔已迟:悔恨已经太晚了。名者学之贼:学问是名利的害处。贼,害处、坏事。

【译文】

到了中年,常因哀乐太多,记忆力减退;读书万卷之后,又往往遗忘,翻看旧书,又好像没有读过一样。头发花白后,才意识到儒家经典是刻在胸中的。官场生涯消磨了青春,性灵也大半被侵蚀了。后悔当初没有珍惜时光,虚度了大好年华,现在后悔已来不及。做官是为了名利,这真是害了学者啊!

【赏析】

这首诗以感叹的口吻抒发了自己中年时对名利得失的深刻体验和思考。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来理解。

首层(一二句),诗人感叹自己中年多哀乐,记忆力衰退。这是从自己的感受出发,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感受和体悟。

颔联到颈联(三四句到五六句),诗人感叹自己读书万卷后仍遗忘,翻看旧书却似未曾读过,从而表达了自己对知识的渴求和无奈。

最后一层(末两句),诗人感叹自己白发苍苍后才醒悟到要珍惜时光和知识,然而为时晚矣。这是对自己一生的总结和反思,也是对人生的感慨和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