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义捧檄色然喜,张公掉头去不已。
仲氏列鼎心骨悲,不如百里走负米。
天阙西北地南倾,思欲补之嗟晚矣。
不复更仕终母忧,自古纯臣必孝子。
温峤之裾姜维书,二毛斑斑潘岳舆。
诗句翻译:毛义接到檄文后欣喜若狂,张公却转身离去不再停留。仲氏家族摆满珍馐美食令人悲悯,还不如百里之外步行背负薄薪。朝廷命令下达西北天阙倾斜,想要弥补却感叹时光已晚。不能再为母亲服完丧期再出仕,自古忠诚的臣子定是孝子之流。温峤的旧衣姜维的手札,二毛斑斑潘岳的车舆。
注释与赏析:
- 关键词: 毛义、檄文、张公、仲氏列鼎心骨悲、思欲补之嗟晚矣
- 诗词背景: 《毛义檄》是清代诗人张廷寿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表达了作者对毛义孝行和其遭遇的感慨。
详细解释:
- “毛义捧檄色然喜”描述了毛义接到朝廷任命他为官的文书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展现了他的激动与喜悦。
- “张公掉头去不已”则是描绘了另一位人物——张公,在得知这一消息后的失望与离去,突显了他的态度转变。
- “仲氏列鼎心骨悲”借用“仲氏列鼎”(形容富裕豪华)与“心骨悲”(内心的悲痛)形成对比,反映了毛义虽然得到了荣誉和职位,但却失去了母爱,从而感到内心悲伤。
- “不如百里走负米”用“百里走负米”(形容贫穷)来比喻毛义选择放下荣华富贵,回归贫苦的生活,体现了他对家庭责任的坚守。
- “天阙西北地南倾”暗喻朝廷的命令如同天边坠落的石块,无法挽回的局势,反映出毛义面对命运的无奈与悲哀。
- “思欲补之嗟晚矣”表达了毛义想要补救自己的过错(即未能尽孝),但已经太晚了,反映了时间的无情和后悔无及的情绪。
- “不复更仕终母忧”表明毛义决心不再为官,而是回到母亲身边,尽孝道。这种决绝的态度显示了毛义对孝顺的坚持和牺牲个人利益的大度。
- 最后两句通过历史人物和典故的引用,如温峤、姜维的手迹和潘岳的车驾,强化了作品的教育意义,提醒人们要忠于职守,也要有孝道之心。
《毛义檄》不仅描绘了一个孝子的故事,也深刻揭示了人性中对家庭责任的执着追求。通过对毛义的描写,作者传达了一种价值观:即使面对外界的压力和诱惑,也应坚守内心的道德信仰和个人信念。这首诗不仅是对一个历史人物的评价,更是对后世的一种启示,强调了个人品质的重要性及其对家庭和社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