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识人间终别离,最难排遣是当时。
多情却是无情好,怊怅三生杜牧之。

【注释】

冶秋词十四首:唐白居易作,共14首。

亦识:也懂得;知道。

别离:离别。

排遣:消除。

当时:那一时。

多情:多情善感。

无情:指不善于感情用事的人。

却:转折副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但是、可是”。)

怊怅(cháo zhàng):惆怅不安。

三生杜牧之:意谓杜牧曾三次为情而烦恼。

【赏析】

《冶秋词十四首》是唐白居易的一首长篇抒情诗。全诗以抒发作者对爱情的执着和痛苦为主要内容,表现了诗人在爱情上的矛盾心理。

此诗开首二句写诗人对人间别离的痛苦感受。这两句中,“识”字下得好。“识”就是了解,认识。“亦”,也,代词。“终”,到底。“别离”是说人世间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夫妻或恋人之间的离别了。“最难排遣”一句,承前启后,把读者的注意力从诗人的感受转移到对造成这种痛苦的具体原因的探讨。这一句是全诗的重点所在,也是难点所在。“当时”、“当时”二字,是关键。它表明造成诗人痛苦的原因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长期存在、经常发生的情况。这样,诗人的悲痛就不仅仅是短暂的失恋的痛苦,而是长期的、经常的痛苦了。“最难排遣”的,既包括这种痛苦的具体内容,也包括造成这种痛苦的具体原因。

下面二句是说,虽然如此痛苦,但自己并没有因此而变得无动于衷,相反,自己却是一个多情而又不善感情用事的人。这是由第一句所引出的必然的结论。“多情”与“无情”相对应,“却是”与“好”相对应,“怊怅”与“三生杜牧之”相对应。“多情却是无情好”,这一层意思,表面看来,似乎是说多情不好;实际上,它是在说,多情比无情更好。因为多情者,可以多愁;无情者,则往往寡欢。所以,尽管无情者容易排遣痛苦,但他们却很难得到欢乐。多情者虽难解忧苦,但却能获得真正的幸福。这也就是白居易为什么在这首诗里反复强调“多情”的好处,并且说多情是“三生杜牧之”的原因。“多情却是无情好”,这一句中的关键词是“却”,这个“却”字,是理解本诗的关键。如果把“却”解作“只是”,那就没有多少意义;如果把“却”解作“倒是”或“倒不如”,那么,这句诗的意思就变成了“多情不如无情好”,这就完全曲解了原意。

最后两句是说,虽然我多情而且不善感情用事,但即使如此,我仍然感到惆怅不安。这里的“惆怅”二字,既是对前面所说的感情上的苦恼的具体描写,也是对诗人整个心情的具体描写。“惆怅三生杜牧之”,意思是说,自己虽然有杜牧那样多次被情折磨的痛苦经历,但自己却并不因此而感到高兴。这一句,既表明了诗人对杜牧的同情,也表达了他对自己不幸遭遇的感慨。

全诗通过对爱情痛苦的反复咏叹,表现了诗人对爱情的独特见解。他认为爱情是一种美好的东西,但同时又是痛苦的东西。爱情的美好之处就在于它可以给人带来欢乐和幸福;爱情的痛苦之处就在于它会让人经受磨难和考验。正因为这样,他才特别重视感情上的真挚和专一,认为这是爱情最重要的特点之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