嵯岈开线路,杖履莫辞难。
岚气千岩雨,山风六月寒。
石欹防客过,松古学龙蟠。
纵目遐荒外,方知天地宽。
【注释】
嵯岈:形容山峰高峻。
杖履:拄着拐杖,穿着鞋子。
岚气:指云雾。
千岩雨:指连绵不断的大雨。
石欹:山石倾斜。
松古:松树陈旧。
学龙蟠:像龙一样盘曲蜿蜒。
【赏析】
此为登文殊院时有感而作。首联写登山之难,次联写山中景色,三联写山中生活,末联抒发感慨。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是一首优秀的山水诗。
“登文殊院”点明题旨,表明这首诗是诗人登上文殊院后所作。文殊院,位于今四川省江油市西北的北峰山上,唐代时已闻名于世,是著名的佛地之一。据《唐会要》记载,唐太宗贞观十九年(645)立大圣慈寺,武则天时改名大圣寿寺,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改名圣寿寺,宋时又改称为文殊院。
颔联两句描写了文殊院周围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这美景的喜爱之情。上句“嵯峨开线路”,形象地描绘出文殊院周围险峻陡峭的山势,给人一种雄奇壮美的感觉。下句“杖履莫辞难”,则表现了作者不畏艰难、勇攀高峰的决心和意志。
颈联两句则进一步描绘了文殊院内的景色。“石欹防客过”,意思是山石因风雨侵蚀而倾斜,仿佛在提醒人们不要轻率地走过危险的地方;“松古学龙蟠”,则是说这些古老的松树如同龙一般盘曲蜿蜒,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这两句诗既写出了文殊院内自然景观的特点,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敬畏之情。
尾联两句则直接抒发了作者的感慨之情。“纵目遐荒外,方知天地宽”,意思是放眼望去那遥远而又荒凉的外界,才真正感受到了天地的宽广与无限。这里不仅表现出了作者对自然界的赞美之情,也反映出他胸怀壮志、敢于挑战的精神风貌。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是一首优秀的山水诗。它通过描绘文殊院周围的险峻山势、古老的松树以及丰富的自然景观,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敬畏之情,同时也展示了他的胸怀壮志、敢于挑战的精神风貌。无论是从艺术手法还是思想内涵上来看,此诗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与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