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鸟下云间,长松昼掩关。
定香醒习梦,清磬落空山。
天地客同老,古今僧自闲。
徘徊归径晚,林月白漫漫。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体会诗歌意境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句中的重要词语和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思想感情。“孤鸟下云间”,孤鸟,即一只独自飞翔的鸟,这里用来形容作者自己,突出了作者孤独的处境;“长松昼掩关”,“长松”指松树,是诗人对自然景物的具体描写,而“昼掩”表明了时间是在白天;“定香醒习梦”,“定香醒习梦”中的“定香”暗含佛教禅理,意喻佛性、禅机,“习梦”则表示作者因习禅而进入梦境,暗示出一种超脱世俗的情怀,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宁静与淡泊名利的志趣。“清磬落空山”,“清磬”,指清脆悦耳的钟声,这里指僧人敲击的木鱼声;“空山”指的是高耸入云的山峰,“落”表示声音传得很远,很清晰,也表现了诗人心境的宁静、超脱和闲适。“天地客同老,古今僧自闲”,这句诗以天地为背景,写出了一个僧人在自然中享受闲适生活的状态。“天地客同老”中的“客”字表明了诗人的身份,“同老”则表明了作者与天地融为一体,共同享受着大自然的美好,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之情。“古今僧自闲”,“古今”指从古到今,“自闲”表明了僧人的生活状态,他们可以随心而动,不受世俗的束缚,体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情趣。“徘徊归径晚,林月白漫漫”这句诗描绘了一幅夕阳西下、月光明亮的画面,表现出了诗人内心的平静与安详。
【答案】
示例一:孤鸟(一只独自飞翔的鸟),下云间(飞临云际),长松(松树),昼掩关(遮蔽)
译文:
孤独的鸟儿飞临云际,松树遮蔽了山门。
静坐冥想,让佛性唤醒我习以为常的梦境,悠扬的钟磬声回荡于寂静无声的山林。
我在天地间与古人一起老去,在古今之间悠然自得,任凭世事如云烟般飘过。
我徘徊于归途的小径上,夜幕降临时皎洁的月光洒满林间小路。
赏析:
首联写诗人独自一人在云间松林之中,通过孤独的形象,表现诗人远离尘世、追求精神境界的高远志向。
颔联借禅理写诗人的内心世界,既表现了他超脱世俗的情怀,又表现了他内心宁静、淡泊名利的志趣。
颈联写诗人在自然中享受闲适的生活,表现了诗人超然物外的心态。
尾联写日暮时分,诗人漫步于幽静的小径之上,欣赏着皎洁的月光照亮林间小道的景象。这两句诗将诗人的情感与周围环境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展现了一幅宁静祥和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