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山难画云,绘水难绘声。
我从云中下,忽见略彴横。
石怒闯然立,水激无时平。
千折万折逆,七曲八曲并。
掀腾海潮沸,喷薄雄雷鸣。
而我踏涧石,缓逐流云行。
我前云徘徊,我后泉砰訇。
回瞻树已失,遥望途仍冥。
依依修竹竿,雨濯琅玕青。
竹间辟荆扉,塔院才三楹。
云收水亦远,我息僧来迎。

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下观音岩》。下面是逐句的译文和赏析。

第一句: 画山难画云,绘水难绘声。

译文:
描绘山时难以捕捉其云雾缭绕之姿,刻画水面时也难以传达那水波荡漾之声。

赏析:
此句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难以用笔墨完全捕捉的感慨。山有山的雄伟,水有水的柔情,但都难以在纸上完全展现,这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深刻体会和敬畏之情。

第二句: 我从云中下,忽见略彴横。

译文:
我如同从天空中落下,忽然发现一座桥梁横跨两岸。

赏析:
这里通过“我从云中下”形象地描绘了诗人从高处俯瞰大地的场景,而“忽见略彴横”则描绘了诗人意外看到一座桥的景象。这种突然的变化让读者感受到了诗人的惊喜和好奇。

第三至六句: 石怒闯然立,水激无时平。

译文:
石头突然挺立,水势汹涌澎湃,没有片刻平息。

赏析:
这三句描绘了一幅大自然的画面,石头与水的动态被生动地展现出来。其中“石怒”形容石头坚硬如铁,“水激”则描绘水流湍急的样子。通过这些描写,诗人表达了对大自然力量的赞叹和敬畏。

第七至十句: 千折万折逆,七曲八曲并。

译文:
曲折迂回,千转百折,仿佛是一条蜿蜒的河流。

赏析:
此句继续描绘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千折万折逆”形容道路弯曲曲折,而“七曲八曲并”则进一步强调了道路的复杂多变。这种描述让人感受到旅途的艰难与美丽,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旅途的热爱和向往。

第十一至十二句: 掀腾海潮沸,喷薄雄雷鸣。

译文:
海水翻涌,如同沸腾的水一样,雷声轰鸣如同震天巨吼。

赏析:
这两句进一步展现了大自然的壮观景象。海水翻滚如同沸腾,雷声轰鸣则如同震撼天地的雷鸣。这些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自然界的力量和活力,同时也展示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第十三至十四句: 我踏涧石,缓逐流云行。

译文:
我踏着山路行走,随着云彩缓缓前行。

赏析:
这句诗描绘了诗人在自然中的悠然自得。他沿着山路行走,随着云彩的移动而前进。这种轻松自在的状态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亲近和喜爱。

第十五至十七句: 我前云徘徊,我后泉砰訇。

译文:
前方云雾缭绕,后方泉水轰鸣。

赏析:
这里的“徘徊”和“砰訇”都是形容声音的词汇,它们形象地描绘了云雾和泉水的声音。这种听觉上的描写让人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声音美。

第十八至二十句: 回瞻树已失,遥望途仍冥。

译文:
回头望去,树木已经消失不见;远眺前行,路途依然模糊不清。

赏析: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旅程结束的无奈和对未来未知的期待。树木的消失象征着旅程的结束,而路途的模糊则暗示了未来的道路依然充满挑战和不确定性。这种情感的表达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挣扎和成长。

第二十一句: 依依修竹竿,雨濯琅玕青。

译文:
细长坚韧的竹子,经受雨水洗涤后更显青翠。

赏析:
这句诗描绘了自然景物的美丽和生机。竹子的坚韧和青翠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而雨水的洗涤则让这种美更加鲜活和动人。这种描写让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和生命力。

最后几句: 竹间辟荆扉,塔院才三楹。

译文:
竹林间开辟了一扇门,塔院里只有三间房屋。

赏析:
这两句诗描述了诗人居住的地方和周围的环境。竹林的门扉和塔院的房屋给人一种宁静、和谐的感觉。这种描写让人感受到了诗人对生活的态度和追求,即追求简单、平和的生活态度。

结语: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然景观和诗人的内心世界,展现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和象征等修辞手法,将自然景物赋予了深厚的情感色彩,使得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美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