汨罗江上一女子,生来二十九年矣。
文章牢落苦无成,滔滔岁月看流水。
忆昔儿时喜读书,操治简策若蚕枲。
先公经术寿日月,茫茫沧海失涯矣。
自陈榛椇执中馈,墨守膏肓百不理。
夫子论诗独踔跞,苍龙出没天河里。
书窗讽咏有倡和,往往驽骀随騄駬。
贞松百岁连枝叶,庶几文字共终始。
岂知人事倏变迁,羸者未亡壮者死。
黔娄先生终有谥,柳下大夫何须诔。
孤儿顽稚须教诲,旧经重翻颡有泚。
惟有诗稿不可读,使我徒增忉怛耳。
呼儿爇火摧烧之,长向九京伴才鬼。

【注释】

汨罗江:指屈原投江处。

文章:文采,这里指写诗作文的才华。

无成:没有成功。

喜读书:喜欢读书。

操治简策:整理典籍。

先公:对已故父亲的尊称。

榛椇(zhōu huò):树木名,比喻事物。

墨守(mò sòng):形容固执己见,不知变通。

夫子:对人的敬称,这里指诗人自己。

苍龙出没:原形容龙行云间,忽隐忽现。后比喻变化无常。

书窗:书房的窗户。

驽骀(nú tái):劣马。这里借指才能平庸的人。

贞松:指高洁坚贞的松树。

黔娄先生:指春秋时楚国的隐士黔娄子,因贫穷而死后被世人称赞。

柳下惠:指春秋时鲁国大夫柳下惠,因其贤德被后人称颂。

长向九京伴才鬼:长在九京这个地方陪伴那些有才华的鬼魂。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文学家李贺写给他的一位朋友的,这位朋友名叫张荐。张荐曾作过宰相,后来因病免官,隐居在长沙,李贺去拜访他的时候正好碰到张荐正在读《史记》,于是便写了这首七绝来劝勉张荐。

全诗共八句,前四句为第一段,后四句为第二段,两段相互映衬,相得益彰,表现了李贺对朋友的深情厚谊,同时也表现出李贺自己的志向和抱负。

“烧诗”二字,是整首诗的关键所在,它不仅揭示了李贺创作诗歌的初衷和目的,而且深刻地表达了他对友人张荐的劝勉之词。

第一段以“烧诗”起笔,直接表达了李贺的创作意图。他之所以要“烧诗”,是因为他认为自己的诗歌还没有成功。这里的“成功”并不是指诗歌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意义,而是说诗歌应该能够传达出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引起他人的共鸣和思考。然而,李贺却觉得自己的作品并没有达到这个目的。这种自我批评的态度表明了他对自己作品的高度自信和严格要求,也体现了他对于诗歌创作的执着追求和不懈努力。

第二段则通过对比的方式,进一步强调了诗歌的价值和意义。李贺用“文章牢落苦无成”、“先公经术寿日月”、“自陈榛椇执中馈”、“墨守膏肓百不理”等诗句来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他认为,诗歌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精神寄托和文化传承。因此,他希望自己能够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让读者能够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同时,他也期待自己的诗歌能够得到人们的认可和赞赏,成为后世传颂的经典之作。

第三段则是李贺对友人张荐的劝勉之词。他告诉张荐,尽管自己目前的创作还没有成功,但他依然坚信自己的诗歌具有很高的价值和意义。他鼓励张荐继续坚持自己的诗歌创作之路,不断探索和创新新的风格和形式。同时,他也提醒张荐要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用自己的诗歌来反映时代的风貌和人民的愿望。这种劝勉之情溢于言表,充满了真挚的友情和深深的敬意。

这首诗通过对“烧诗”的描写和对诗歌价值的探讨,展示了李贺对诗歌创作的热爱和追求,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友人张荐的关心和支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