闰位将成辄挂冠,渊明大节得粗完。
西京刚直推槐里,东汉文章重建安。
薄宦不终非命蹇,中原多事见才难。
乱流滚滚何曾定,不少饥民逐弹丸。
【注释】闰位:指帝位。张痴山:即张璁,字献明,明代著名文学家,曾官至吏部尚书。张先生:指张痴山。六十述怀:指张痴山《登楼记》,文中表达了作者的仕途感慨。四首:指《张痴山先生六十述怀》中前四篇。奉和:指臣下对君主的诗歌。
【赏析】这首诗是明嘉靖二年(1523年)春,张璁在京城时所作的一首应制诗。当时皇帝已登帝位,张璁也升任内阁首辅大臣,但因与杨廷和政见不同,被排挤出京外,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来表达自己的心志。
“闰位将成辄挂冠”,意思是说,我即将成为皇位继承人,就急忙辞去官职。“闰位”即皇位继承人,这里指张璁。“辄”是副词,表示就;“挂冠”是古代辞官的一种形式,即把官帽挂在树上。张璁辞官是因为不满于朝廷政治的黑暗,要另找出路。“渊明大节得粗完”中的“渊明”是陶渊明的别称。陶渊明是东晋诗人,他辞官归隐后,不慕名利,过着田园生活,以“不为五斗米折腰”而名留青史。陶渊明的“大节”是指他的高尚品德,“得粗完”即大体上保持了。张璁想效法陶渊明,不趋炎附势,洁身自好,以保全自己的人品。“西京刚直推槐里”指的是东汉时期的著名清官王章,他曾任司隶校尉、洛阳令等职,为人正直,不畏强权。“西京”指南都洛阳;“槐里”是今陕西户县,王章曾任此职。张璁在这里用典是为了表达自己希望做一个像王章那样的清官,为国为民做出贡献。“东汉文章重建安”中的“建安”是指东汉的建立者曹操所定的年号,建安元年(196年)开始,到建安二十五年(220年)结束。东汉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经济文化有了很大发展。张璁在这里用典是为了表达自己希望国家能够像东汉一样,政治清明,经济繁荣。
“薄宦不终非命蹇”意思是说,我的仕途并不顺利,这是因为命运不好。“薄宦”指地位不高的官员。“薄”是形容词,表示轻微;“非命蹇”中的“蹇”是形容词,表示不幸;“非命蹇”即不是由于命运不好造成的。张璁认为,自己的仕途不顺,是由于命运不好造成的,而不是因为自己不够聪明或者工作不努力。张璁的这种认识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他确实没有遇到什么大的困难,也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中原多事见才难”中的“中原”指的是中国中部地区;“多事”是形容词,表示事情很多;“见才难”中的“才”是名词,表示才能或才能的人;“见”是动词,表示看到。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中原地区有很多事务需要处理,但是真正有能力的人才很难找到。张璁认为,中原地区有很多事务需要处理,但是真正有能力的人才很难找到,这是因为中原地区的政治环境比较复杂,人才竞争激烈,所以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人才来承担重任。
“乱流滚滚何曾定”是全诗的最后一句,意思是说,黄河的水波汹涌澎湃,但是最终会平息下来。这里的“乱流”指的是黄河的水波;“滚滚”是形容词,表示水波汹涌;“何曾定”中的“定”是动词,表示确定;“何曾定”即不可能确定。张璁认为,黄河的水波虽然汹涌澎湃,但是最终会平息下来,就像人的命运一样,虽然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但是最终会迎来光明和成功。张璁的这种认识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他确实经历过很多困难和挫折,但是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而是一直坚持下来,最终取得了成功。
这首诗是张璁的一篇应酬之作,他通过这首诗来表达自己的心志和抱负。张璁是一个有远大理想的人,他希望能够为国家做出贡献,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同时,张璁也是一个有坚定信念的人,他相信自己的理想一定会实现。